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183546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1.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两个术语;2.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学习方式】:探究合作、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借东风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诸葛亮利用的地理知识是什么呢?一、天气1.学生描述滨州市近几天的天气状况。2.展示课件,滨州市近三天的天气情况。老师引导:请

2、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概括出天气包括阴晴状况、风力风向、气温的高低三项内容。3.生活链接:你能说出天气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吗?二、气候过渡:现在是我们滨州市的秋天,秋高气爽,凉爽宜人,而我们这里的冬天、夏天、春天的情况怎么样呢?1.学生描述滨州市春夏秋冬的四季特征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气候,并进一步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3.老师总结并通过随堂练习“我来辨析”来验收学生的达标情况下列句子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昆明四季如春。 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风和日丽 暴风骤雨三、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3、1.引导学生了解怎样获取天气预报?(包括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和过去看云识天气、观察小动物等)再由了解天气预报最主要的途径-看天气预报节目过渡到卫星云图。2.看视频: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注意观察:(1)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幅什么图?(2)播报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卫星云图,学会读卫星云图。3.识记天气符号。(1)通过对天气符号的单独识记,到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等一系列方法增强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记忆。(2)再通过感受真实的天气预报过渡到空气质量状况。4.大气环境监测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注意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的高低,因为空气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

4、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空气质量的高低是用什么来表示的呢?让学生观察课件了解。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三者的关系。阅读表格,思考问题:(1)图中数字代表什么?(2)按照污染指数可以把空气质量分为几级?(3)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有什么关系?(4)拓展提升:近几年,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环保局局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善我市的大气环境?小结:通过学生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及整改设想,引导学生树立从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四、盘点收获你能根据下列提纲总结这节课的要点吗?(1)你能说出分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谚语、诗词或

5、词语吗?(2)找规律,记天气符号,看谁记得快(3)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看图互相预报世界天气(4)大气污染严重,人们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越来越关心。我们应该怎么做?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1.天气是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内的具体状态,具有的特点;气候是指一个地方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2.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的程度,指数越,污染越严重。4.下列描述中,属于气候概念的是 A .风和日丽 B.暴风骤雨 C .冬冷夏热 D.霜冻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A.气候 B.天气 C.冷风 D .季节6.下列天气状况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对应妥当的是 A.沙尘漫天在操场打篮球 B.台风将至捕鱼船队起航C.久雨初晴带儿童日光浴 D.雷雨大作在大树下避雨7.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秋高气爽,水碧林红C.常德夏季高温多雨 D.春暖花开,草长莺飞8.说出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六、教后反思: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