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181428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3平行四边形(1) 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 课 题第9章 中心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主备人杜燕婷 备课日期 2月13日课 题9.3平行四边形(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以中心对称为主线,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条件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难点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这些图形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2、 新知探究ADCB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如上图所示,

2、是平行四边形,记作“ ”,读作“ ”三、操作思考操作要求:O是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覆盖在下图,描出ABCD及其对角线AC,再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透明纸上的ABCD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BADCO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思考:从证实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几何书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AD=BCD,ABC=AD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四边形AB

3、CD是平行四边形, A0=0C,OD=OB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 知识应用1.如图,ABCD中,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全等三角形共有 对;与ABC互补的角有 个,它们是 .2.考察下列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对角相等;对角互补;邻角互补;内角和为360;外角和为360;有一个角为45.其中平行四边形一定具有的是 . ABCDEF3已知:如图,点A、B、C分别在EFD的各边上,且AB/DE ,BC/EF,CA/FD求证:A、B、C分别是EFD各边的中点思考:ABC和EFD的内角分别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证明你的结论BADC4如图,在ABCD中,B50,

4、求这个四边形的其他内角的度数,并说明理由5、 拓展延伸1如图所示,在ABCD中,AB5cm,BC9cm若BE平分ABC,求ED的长ABDCE2如图:ABCD的周长是36,由钝角顶点D向AB、BC引两条高DE、DF,且DE4,DF6,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ECBFAD六、课堂小结1、基础知识:从观察图形着手,类比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基本思想方法: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让学生通过旋转的变换的过程,了解用图形变换识别平行四边行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七、课后作业 习题9.3第1、2、3题 学生观察图形,回答问题,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记作“

5、ABCD ”,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学生独立探索得到ABCD绕点O旋转180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发现AD=BC AB=CD ,A= C ,B= D,OA=OC ,OB=OD,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老师先示范,然后学生模仿.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书写。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第一题;小组交流第二题交流总结。学生独立完成。通过欣赏图片,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简单易懂,通过类比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自然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并且揭示了课题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设计“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操作更好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书写.设计尝试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学生利用展台讲评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设计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