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4173099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生产成本与企业的效率分析(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MBA 管理经济学 第二部分生产成本与企业效率 管理者不仅要决定为市场生产什么产品 而且还要决定怎样以效率最高的或成本最低的方式生产出这种产品 因此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来判断生产决策是否符合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 由各种投入要素的给定数量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 它可以用一个数量模型 图表或图形来表示 简单在说 就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的定义 经济学中的生产是创造具有效用的商品或劳务的过程 也就是把生产要素或资源变为商品或劳务的过程 生产过程的产出既可以是最终产品 也可以是是中间产品 产出既可以是一种产品 也可以是一种服务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技术效率

2、是指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实物关系 当投入既定产量最大或产出既定投入最少时就实现了技术效率 经济效率是指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成本既定收益最大或收益既定成本最低时就实现了经济效率 技术效率是经济效率的基础 但并不等于经济效率 实现了技术效率并不一定也实现了经济效率 投入要素数量生产方法劳动资本a机器人生产11 000b生产线生产1010c工作台生产10010d手工工具生产1 0001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以实例说明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 假设一天生产10台电视机有四种不同的生产方法 方法C在技术上是无效率的 因为与b相比 生产同样的产量需要相同的资本 但需要更多劳动 a 生产电视机的四种方法劳动成

3、本资本成本生产方法 75 天 250 天 总成本成本 TVa 75 250 000 250 075 25 007 50b750 2 500 3 250325 00c7 500 2 500 10 0001 000 00d75 000 250 75 2507 525 00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因为方法c技术无效率 所以即使可能比a和d成本低 也不应考虑 方法b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b 生产TV的三种方法 高劳动成本劳动成本资本成本方法 150 天 1 天 总成本成本 TVa 150 1 000 1 150 115 00b1 500 10 1 510151 00d150 000 1 150 00115

4、 000 10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c 生产TV的三种方法 高资本成本劳动成本资本成本方法 1 天 1 000perday 总成本成本 TVa 1 1 000 000 1 000 001 100 000 10b10 10 000 10 0101 001 00d1 000 1 000 2 000200 00 技术效率只取决于技术上的可行性 经济效率要取决于资源的相对成本 经济上有效率的方法就是使用最少数量的更昂贵的资源和最大数量的更便宜的资源 经济上无效率的厂商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厂商要比无效率厂商能更强更好地在暂时的困境中生存下来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一般分为 土地

5、包括一切自然资源 劳动 包括体力和脑力 资本 包括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 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组织管理资源与承担风险的努力 生产要素 投入要素 的种类 变动投入要素是在生产过程中其数量是随着预期生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投入要素 比如 原材料和非熟练工人 固定投入要素是在一定时期内不管生产量是多少 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这种投入要素的数量都是不变的 比如厂商的工厂和专业化设备 生产理论分析中的两种投入要素 在短期内 某些投入要素是变动的 但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在长期内 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变动的 生产理论分析中的两个时期 两种投入产出关系 生产函数 短期 研究的是某种变动投入要素的收益率 长期 研究

6、的是厂商生产规模的收益率 Q f X1 X2 X3 X4 短期内固定短期内变动 Q f K L 简化为两种投入要素 资本K为固定 劳动L为变动 最简单的生产函数 只有一种变动投入要素 总产量 TP Q f L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一定数量的某种变动投入要素与固定投入要素所形成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 AP Q X总产量与生产此产量所使用的变动投入要素之比 边际产量 MP Q X dQ dX生产过程中多使用一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产生的总产量的增量变化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一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 其它投入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 最终会超过某一定点

7、 造成总产量的边际增加量 变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 递减 边际收益递减点 MP 当MP AP时 AP是上升的当MP AP时 AP是下降的当MP AP AP处于它的最大值上 总产量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当MP 0时 TP是上升的 当MP 0时 TP为最大 当MP 0时 TP是下降的 一种投入要素的最优使用水平 等产量线 生产相同产量所使用的不同投入要素组合的轨迹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线表示的产量越高 两条等产量线不会相交 等产量线具有负斜率 且凸原点等产量线的斜率就是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等产量线 B A C Q1 Q2 Q3 K L 增加产量 资本替代劳动 0 存在两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

8、函数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生产过程中一种投入要素被另一投入要素替代而总产量保持不变 这个替代比率就被称之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或MRTS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成本线 一条代表具有相同成本的不同投入要素组合的直线 设Px和Py分别为投入要素X和Y的单位价格 那么任意给定的投入要素组合的总成本就是C Px X Py Y C Py C Px Y C Py Px PyX X Y 等成本线的变化 L K K L 总成本 投资 增加或减少 一种投入要素 L 价格增长或下降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生产者均衡 E X Y 在E点处 等成本线的斜率 等产量线的斜率 最优目标 成本一定 产量最大 产量一定 成本

9、最低 MRTS Px Py A B C D 100 200 300 0 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 即保持产量不变 一种投入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必然等于另一种投入要素减少引起的产量的减少 所以 因为 MRTS PL PK所以 MPL MPK PL PK 等边际准则 所有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要达到MPX PX MPY PY MPN PN的水平 即每一元钱所带来的任何一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都应该是相等的 生产者均衡 效率标准的使用 下列厂商是否有效率 假设 MPL 30MPK 50W 10 劳动的成本 R 25 资本的成本 劳动 30 10 3资本 50 25 2 花在劳动上的一元钱产生3 花在资本上的一

10、元钱产生2 使用更多的劳动在资本上少花一元钱 产量下降2个单位 但花在劳动上 会形成3个单位 规模报酬 生产规模的增加是由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所有投入要素同时成比例增加构成的 由所有投入要素按既定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量的比例增加被定义为实物的规模报酬 X1 X2 X1 Y1 Y2 Y1 X Y A B Q 1 Q 2 长期生产函数 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动 规模收益不变 CRS 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 倍 产量也增加 倍Q 2 Q 1 规模收益递增 IRS 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 倍 产量的增加多于 倍Q 2 Q 1 规模收益递减 DRS 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 倍 产量的增加小于 倍Q 2 Q 1 递增 递

11、减 不变 所有投入要素 产量 规模收益递增 内在经济 的原因 资本与劳动使用的专业化 随着规模的扩大 劳动对工作任务更熟练 设备专业化更高 工程关系 更大规模的设备常常更有效率 基本的面积 体积关系常常可以降低成本 不可分性 某些经济活动并非无限可分的 随机经济性 需求留有余地应付偶然事件 但所需数量不一定与产量成比例 规模收益递减 内在不经济 的原因 协调与控制问题 随着规模增加 难以发送和接收信息 规模大的其它缺点 因层次过多而决策缓慢缺乏灵活性企业家技能上的限制 C E O 的边际收益递减 若不能完全授权的话 小的是美好的 还是 大的是美好的 企业规模扩大时既可以出现规模收益递增 也可能

12、出现规模收益递减 在长期中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而实现技术效率就是要使企业实现适度规模 企业规模是大好还是小好 适度规模 取决于不同行业的特点 汽车 钢铁或零售 餐饮 实现规模经济可采取不同形式 集中 汽车 或集中分散 零售 相结合 确定企业规模的标准 在决定投资建立一个工厂量 确定适度规模的标准是平均成本最低 如果市场需求达不到适度规模的产量 或者无法开拓潜在需求 或从其他企业那里夺取市场份额 就先不要投资 否则会因成本高而被淘汰 规模经济一例 王永庆的台塑 在王永庆之前 台塑月产塑胶粉仅100吨 在台湾仅销售20吨 成本高 价格降不下来 市场被日本抢去 王永庆接手后 尽管100吨还卖不出去 但仍

13、要实现平均成本最低的适度规模 实现低成本和低价格 1960年台塑达到月产1200吨 实现世界水平的平均成本最低 加上廉价的原料和劳动 同时努力降低销售成本 加强内部管理 与国外合作等措施获得成功 最关键的还是把产量扩大到适度规模 尤其是在产品积压的情况下做出扩大规模的决策是很难的 上世纪60年代末韩国汽车工业起步时 国内基本没有需求 但它们的汽车厂一投资建设就是大规模的 所以生产的汽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到80年代继日本之后打入美国市场 现在已经成为汽车大国 中国的汽车厂很少有达到经济规模的 因此成本居高不下 规模经济一例 韩国的汽车 中国企业500强的特点 总体规模扩大 企业间差距也很大 效益

14、增长低于规模增长 产业分布中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是重要力量 地域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同 呈东中西排列趋势 东部优势明显 国有经济虽然占绝对地位 但其经济的效益与效率却是各类型所有制企业中最低的 一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平均资产规模只有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的6 46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只有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的5 26 二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人均营业收入 人均利润 人均资产 分别只有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的12 95 29 62 和1 57 三是盈利能力水平低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平均利润

15、水平只有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的12 06 四是创新能力低 根据对我国钢铁 煤炭等16个行业调查 我国多数大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少 创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是主要原因 五是国际化水平比较低 我国500强企业中还没有出现主要以全球市场配置资源 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 中国企业500强的差距 中国500强企业同世界500强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首先 中国500强规模普遍较小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资产总额为273634亿元 约为33048亿美元 仅为2003年世界500强资产总额 464927亿美元 的7 11 而在营业收入上 2003年中国

16、500强总营业收入为69619亿元人民币 约为8408亿美元 仅相当于2003年世界500强营业收入137290亿美元的6 12 2003年中国500强利润总额为3505亿元 约为423亿美元 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利润总额 1335亿美元 的32 2003年世界500强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公司 其营业收入为2465亿美元 相当于2003中国500强企业合计营业收入的29 32 其次 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 2003中国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分别为34 6万元和1 74万元 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的14 15 和72 5 中国500强企业同世界500强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其三 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赢利能力差距较大 2003年世界500强共实现利润1335亿美元 其平均利润为3 7亿美元 中国500强共实现利润3505亿元 约为423亿美元 尽管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比2002年增长了15 78 而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利润比2002年下降了56 2003中国500强企业利润仍只相当于世界500强的32 2003中国500强排序分析特别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