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147612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教学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1、什么是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2、广义文化:一切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3、文化构成及分类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三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4、中国文化: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在中国版图内创造的文化,又叫中华文化、华夏文化。 中华:“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5、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6、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2、或者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7、上古文化分布: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8、周人文化分为宗法制、礼制(1)礼制: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2)周人之“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其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礼的内容,一是“亲亲”,二是“尊尊”。外在形式:五礼,(1)吉礼: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礼。包括祭天、祭地、祭社稷、祭宗庙、封禅。(2)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贺庆之礼。

3、(3)凶礼:吊慰、家国忧患的礼仪活动。包括丧礼、荒礼、吊礼、会礼、恤礼。(4)宾礼(5)军礼 内在核心:宗法制度。(3)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礼制的原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9、诸子百家各学派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学派特征:以“仁”为学说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学派特征: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商鞅学派特征: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法;文化政策上以法为教,

4、以吏为师,文化专制主义;在历史进化观上,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因时变法。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翟阴阳家学派代表人物:邹衍10、秦汉文化特征宏阔的文化精神: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宏阔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11、文化统一: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传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13、古文经:即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14、玄学:是用老庄思想柔和道家经

5、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15、玄学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张湛16、唐文化特点: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17、唐型文化特色: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唐文化的宏大气魄还体现在以博大精深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雄壮、自信的特色。宋型文化特色: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18、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程颢、程颐 理学开创者:周敦颐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20、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清末废除。21、科举考试程序:乡试会试殿试22、孔子哲学思想(1)贵“仁”:

6、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和核心,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人格修养的最佳理想境界。本义: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仁者爱人:仁爱之心,血缘泛爱,博爱。忠:真心诚意,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对人对事要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尊礼:礼,典章制度,法律范畴和道德范畴恢复周礼。推崇周礼,一切行为的规范,用礼来约束。“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找准自己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望。克己复礼为仁(3)重教:有教无类,治理国家,各人品质,以德治国,教化,圣贤君子,泛爱众而亲仁,启发性教育,循循善诱,注重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尚中:中庸,中和,哲学范

7、畴,最高的道德标准,正确的思维方法,万物的度,不偏颇,不极端,很合理。23、老子的哲学思想(1)道本体论:道的中心范畴,老子哲学最高概念。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道是无形,无状,五象无声,若有若无,超越时空,但确实存在。(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执,偏见错误,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揭示事物的辩证本质。事物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矛盾统一体。解释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道的具体性和有限性,最终肯定道的整体性、无限性、超越性。(3)以柔弱胜刚强的斗争策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先。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曲则全

8、,以屈求伸,以曲求会。(4)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24、道教创立:张陵“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角“太平道”南北朝出现道教一词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葆真。(保全人的天性,永远保持真纯的本性)主要经典:道德经三清: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玉皇大帝,太皇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四大名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25、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基本教义:四圣谛:苦谛:对人生苦的内容的概括。人生皆苦,一切皆苦。集谛:分析造成各种苦果的原因。灭谛:灭,入灭,涅槃,人生苦难的灭寂和解脱。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清静功德,达到一种“长乐我静”的境界道谛

9、:道,道路,途径方法,灭除痛苦,脱离苦法的正确途径的方法。三世佛:横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纵三世佛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四川峨嵋山的普贤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和安徽九华山的地藏道场地。26、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这些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27、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

10、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28、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29、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注重和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正道直行,崇尚气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30、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

11、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明确的把文化水准作为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通过价值导向影响了精神文化方向。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人才。31、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耗费了读书人全部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知识分子成为没有思想的驯服工具。考试内容僵化,不注重考生实际学识,限制了人才的出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变成科举制的附庸。32、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

12、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首先体现在古代化学,道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药,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积累了许多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其次道教对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影响较大,例如葛洪的书籍是药物学研究者的宝贵参考资料、南天师道代表人陶弘景对药物学造诣颇深、隋唐著名道士孙思邈也精于医药,还有对医学气功的影响。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就小说一言,从六朝至宋明,许多作品都深受道教影响。例如四游记中的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均写神仙,如八仙、灵观大帝,真武大帝及后来的封神演义等等,古代还有许多诗歌也颇受道教影响。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

13、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更为明显,节日翻到来之前,很多人忙于贴门神、灶马,画桃符、钟馗,迎赵公元帅,这些活动的人物,图物均出自道教。道教对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形成产生了影响。如“人定胜天”,宽容谦让,清心寡欲,简朴等性格。3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民俗的影响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汉语的影响34、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2.谦和好礼3.诚信知报4.精忠爱国5.克己奉公6.修己慎独7.见利思义8.勤俭廉正9.笃实宽厚10.勇毅力行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1,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