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147319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数学文化教学材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造数学文化,加强高中数学文化教育高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仍是高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因此,营造数学文化,首先要从课堂开始,在数学课堂上营造数学文化。在课堂上营造任何文化,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文化的营造者和承载者。一种良性积极的文化需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这种良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文化生长必须的土壤,在良性的师生关系中,文化才能更好的传递和传承。因此,营造数学课堂文化,首先要创造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教学的过程通常是老师单向地向学生讲授传输。学生的学习限于被动地“记忆模仿练习”

2、,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营造数学课堂的数学文化,要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上。教师的职能在于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服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不是课堂的统治者。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给予针对性指导。鼓励学生们努力克服困难,积极进取。提倡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在搭建了一个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平台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营造数学文化。这种营造不是刻意地单独把它作为

3、一个模块去做,而是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师生以教材(课本)为媒介,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材不是完美的。在教学中,教材包含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教材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完备的。这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不限于教材,对教材中的不足做补充。实际上,以教材为媒介教授一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教授课程而不是教授教材,狭义上的课程可以理解为教材,但今天,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专业性,教师教授一门课程,不可能脱离教学过程而独立存在。因此,宽泛一点,可以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过程,是由师生共建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虽然,教材是通用的,可

4、在具体的教学中必定会融入师生的个性因素。这种个性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他往往决定了课程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才要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地进行“教材加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这对于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是很重要的。数学文化虽然一进会走进了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但数学教育中数学自身的学科体系仍是数学教育的重点,教材编写仍以数学学科性为主,文化性体现得较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对此进行补充,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数学史实现数学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

5、向生们讲述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一方面,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外,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一些数学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数学家前仆后继,努力不懈的奋斗故事,顽强的拼搏精神也会鼓舞学生努力学习。二,教学中,注重思想、思维观念的渗透。数学从文化角度来讲,本身就是人类思、思维与观念的结晶。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是思想、思维和观念延伸的产物。在讲授数学时,不限于“就事论事”“就题解题”,要挖掘数学知识背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各种观念。这是一个更为抽象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进一步升华。数学的本质要求一堂数学课应该如此。数学中充满了辩证法,比如,函数与反函数,

6、正与负,无限与有限,混沌与有序,一般与特殊等等;推理,归纳,演绎,反证则是数学里常用的思维方式;数学还蕴含丰富的美学观,比如对称、简洁、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这些信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三,介绍数学广泛的运用性。数学广泛的运用性也是数学文化的重要侧面。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其运用性之广,其他学科望尘莫及。前面提及,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数学,没有数学就没有现代科技。就中学而言,中学里的一些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要艺以数学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在这些可成立的具体运用。比如化学中分子结构的学习要用到数学中立方体的知识;生物遗传内容涉及数学中的概率知识,无力的学习更是离不开数学

7、的推理与计算。数学的运用不限于此,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在课堂里渗透数学文化,这可能是数学文化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除了课内,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现在的互联网很发达,各种数学学习网很多,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比如,中国数学建模网。建议学生常去看看,日积月累,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另外,可以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选题,由老师指导。这种方法在一些中学开展的很好,这种探究活动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很有帮助。此外,在学校层面,也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文化活动,宣传普及数学文化。比如成立数学文化社团,有老师来指导,定期开展活动。另外就是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直接进行数

8、学文化教学。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程里包含了一些数学文化选修课程如“数学史选讲”专题。学校开设这些课程之外,可结合自身实际,开设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学校还可以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数学文化节。目前,数学文化节在很多大学里已经成为一个常规节日,北大从1997年开始举办第一次数学文化节。在2008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江苏教育出版社时代学习报数学周刊联合举办了一次数学文化节,这次数学文化节主要面向初中生和部分数学爱好者,通过举办数学文化节,期望达到“传播优秀数学文化,展现数学的内涵和美丽,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的目的。学校举办数学文化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数学文化,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

9、中数学文化教育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前的教育中备受重视,在21世纪,人类社会对于创新的诉求可谓空前高涨。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具体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总目标有分解为到具体学科教育上,要求具体学科教育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如何培养数学创新能力是今天数学教育的重大课题。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一种。而数学能力一直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至今尚无定论。一些专家将数学能力分为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数学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指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能力,是基于学生个体而言的,具有个体意义,一些文献中又称作学校数学能力;创造数学能力指从事数学科研的

10、能力,这种科研活动是基于社会角度而言的,强调社会意义。对于这两种能力,教育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这两种数学能力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数学能力。一些研究者,如勃金汉母(B.R,Buckingham)贝兹(W.Betz)认为,中小学的数学学习与真正的数学研究活动是不同的;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两种能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学生个体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也会有新的发现,创造。尽管这种发现和创造对于社会而言,是早已为前人所发现,为人们所熟知的,不再具有发现和创造的社会意义,但对于学生能够个体来讲,仍不失为一种发现与创造,这种发现与创造与真正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数学科研活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11、都是创新,只是程度不同,创新所具有的意义也不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学学习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和表现,要具备数学创造能力就必须具备学习数学的能力,这种观点与第二中观点相似,承认这两种能力所表现出的创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所要培养的数学创新能力更接近侧重于学习数学的能力。所谓的创新更多具有个体意义,而这也是将来学生们数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基于这种定位,在数学教育中培养数学创新能力,这里的“新”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的,学生个体基于已有的学习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这里表现的就是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最终归结

12、为培养学生创造数学的能力,将这种创造由个体意义进一步升华,使之具有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创新要先有一个创造性的头脑和思维。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张维忠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数学教学向来重视逻辑思维,而忽略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鉴于此,该书给出了几点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建议:(1),数学形象思维培养。具体要求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数学表象思维;加强变式训练,提高数学直觉思维,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培养数学想象思维;(2),数学猜想思维培养。具体又分为类比猜想,归纳猜想,探索猜想和构造性猜想;(

13、3),数学直觉思维培养。书中种给出的这些建议是值得借鉴的。在其他一些文献里,关于如何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拓展学生视野,发散思维;3,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数学文化教育对与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应当指出这里的数学文化,基于上文的界定,指的是数学的文化性,不包含数学学科性。数学文化对于培养数学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文化富于趣味性,可以使数学学习避免枯燥,激发学生兴趣;数学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数学文化的差异性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发散思维;数学本身的发展是艰辛的,艰辛的路途上,

14、数学家们质疑与批判的精神可以鼓舞激励感染学生。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创造性思维还包含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情感,意志和态度这是学科德育中的重要内容,而数学文化在数学学科中德育有重要功能,是数学课程中其他内容不可替代的,在这一点上,数学文化教育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文章的标题是“数学文化教育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以上所谈则是“数学文化教育与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好象有点文不对题。其实,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还须有能力将创造性的思维付诸实施,这才是完整、健全的创新能力。而数学文化教育,对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功能就在于有利于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完整

15、健全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数学教育。比如传统的“数学双基”,它萌芽与上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熟能生巧可以说是“双基”的理论支撑。重视双基,最终是要化“熟”为“巧”,此处的巧,就有创新的成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上世纪“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知识本位的教育环境里,双基教学逐渐沦为机械,重复,过度的记忆和训练。这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成为了数学教育的全部内容数学双基教育走向僵化,能力和创新无从谈起。新世纪里新课改的实施就是要改变这种困境。进行新课改,在课程内容结构上,除了传统的双基,增加了数学建模,数

16、学文化,数学探究。这些内容渗透在课程的各个模块里或专题里。课程内容结构由传统的双基单元结构转向多元结构。这种多元的结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构中的各个内容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各自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而言,数学文化教育与数学探究侧重配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双基和数学建模侧重于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有基础能力的支撑才能将创造性思维付诸实施。二者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1,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