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13012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就英法联军培训教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科语文课 题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深刻内涵。过程方法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遇过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情感态度体味雨果的高尚人格。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教学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对英法联军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关键语句的理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引入 (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这部电影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2、。来不及拿的或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片废墟。(教师简介圆明园的有关情况)如今只留下断瓦残垣(投放圆明园的图片)。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但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1.。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及简介。学生了解并记住雨果的有关文学知识。2多媒体投放文中涉及到的巴黎圣母院、希拉巴特农神殿、罗马大角斗场、维多利亚女王等有关历史资料,学生简单了解

3、,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自己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明确: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讽刺。四、细读本文,感受雨果伟大胸怀 1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点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思考、探究以下问题(逐一投放):学生观看影片片段,看多媒体课件,记忆有关雨果的文学常识。学生观看图片,了解文中出现的文化遗产。学生听读,感知课文。学生勾画相关语句。通过形象的影视资料,吸引学生,把学生带进那段屈辱的岁月,简介历史,让学生了解背景,有利于学习本文。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扫除文中的名词障碍,对理解文章大

4、有裨益。勾画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赞誉之情。1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怎样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语句的。 明确:总评:“世界奇迹”;分述:1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2具体讲园中之物;3耗费了巨大劳力;4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语言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供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这段文字中包含进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

5、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的热爱。 齐读这一部分,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宏伟瑰丽,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就是这样一个“语言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雨果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学生找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齐读。思考、探究一下问题(逐一投放):(1)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法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是使人看清楚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2) 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明确: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有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

6、,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3) 对这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做着持什么态度?明确: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4) 雨果通过甚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支持原证实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这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怒之下,用反语活画出抢到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略行径。如“漂亮”“丰功违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粉刺意味。最后将对自己队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又极其尖锐

7、的嘲讽意味。 学生齐读这一部分,体味作者思想感情。3雨果不帮着自己国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人类的立场。(这里可以说,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的人。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分析文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齐读,感受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学生模仿侵略者的语气齐读,思考。通过朗读,让学生对已去的奇迹有一个轮廓式的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在勾画与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侵略者的憎恨与厌恶,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可见一斑。体会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习语言运用能力。感受雨果的正义立场和其博大的胸襟。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8、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五、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对媒体显示(逐句显示)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至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不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5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直觉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

9、“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富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第三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园陵,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遇过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之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一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词严,判断力强。第4句,雨果以全人类的区分

10、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莱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抢到政府跌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六、拓展延伸多媒体投放,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至两个问题思考,并与同学交流。1 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失去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该拿出那些保护?3 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4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七、课堂小结中

11、国晚清政府由于政府腐败,致使国力衰退,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揣摩相关语句,分析,思考,品味。学生选择问题思考,小组交流。通过让学生感受相关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体味,先领着走,然后让学生自己走,只有这样训练,才会形成能力,在多次的摸索与锻炼中,学生才会解决相关的问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作业设计中国是被侵略者,我们中

12、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地,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是在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板书设计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教学反思相关链接一、作者简介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

13、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

14、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二、圆明园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