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134125382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贯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心得体会提升产业链水平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认识国际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并把提升产业链水平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建立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提升产业链水平,要充分认识国际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 一、充分认识国际产业变革发展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呈现诸多新特征,产业形态、核心要素和竞争范式发生深刻变化。 (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全球科技创新正在进入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新阶段,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呈现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和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的代际跃升。制造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促进以人机协作为特征的新一代机器人能力不断增强。 (二)智能制

3、造进入加速拓展期。全球制造业在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三次革命后,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向生产领域的全面渗透,大幅提升了信息数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贡献。在信息数据要素和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支撑下,制造业产品、生产流程管理、研发设计、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出现智能化趋势,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部门,成为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智能制造在核心要素、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组织形态等方面趋于成熟,正在酝酿新的重大产业变革。 (三)信息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数据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促使三次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

4、涵发生明显变化。度量产业体系现代化程度指标主要体现在由信息数据要素投入而导致的边际效率改善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程度。随着信息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在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现代产业体系正沿着数字化、网络化并最终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产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小微化转型,适应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企业组织边界日益模糊,基于平台的共享经济和个体创新创业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从经济理论视角看,现代产业体系的效率源泉正在从规模经济主导转向范围经济主导。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业竞争范式由过去的大企业竞争

5、和供应链竞争,转向基于跨产业的数据平台的价值链网络竞争。 (五)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转型。数字技术的普及,对劳动力结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自动化设备对劳动的替代,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即程序化工作的需求减少,非程序化工作需求增加。由此引发以非程序化工作为主的就业增加,而以程序化工作为主的就业减少。人与机器将从以往的互补关系变成替代关系,人们将进入“与机器赛跑”的时代。 总之,国际产业变革新态势,对我国提升产业链水平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产业链升级的思路,提出创新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具体路径。 二、我国正处在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关键期 我国经济已经开启了由“数量

6、追赶”转向“质量追赶”阶段的历史进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从量的扩张为主转向质的提升为主,提升产业链水平进入关键时期。 (一)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战略攻坚期。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13%,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量首次超过德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我国

7、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缩小,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排名升至第22位,比2013年提升了13位,成为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经济体。 (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量子通信、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大飞机等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战略高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在智能终端、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2017年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业中,我国

8、有376家,居全球第三。 (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和发明专利的占比均超过7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部分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式,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产品和服务向国际标准和标杆看齐,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中小型“隐形冠军”,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四)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一是“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原

9、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缺乏。多数企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在产品质量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比重低、试验发展比重高的特点。科研成果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引领国际前沿的能力有待增强。三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前沿突破的源头技术储备,一些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四是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对科研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激励措施不到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等高端人才还不够多。 三、提升产业链水平要有新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关键时期,要适应国际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由“结构”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由“技术

10、”升级向“系统”升级转变,由“产业”思维向“体系”思维转变。 (一)由“结构”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过去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但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即出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下降的“逆库兹涅茨化”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体系日趋完备,资源在产业间再配置的空间逐步缩小,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思维需要向提升产业链水平思维转变,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要从“结构”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 (二)由“技术”升级向“系统”升级转变。由于智能制造体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多层面技术的协同突破和应用,我国的产业升级部署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业机器人、

11、3D打印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还要协同推进传感、大数据、纳米新材料等通用技术领域的突破,同时要加强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可重构生产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战略部署。 (三)由“产业”思维向“体系”思维转变。过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仅仅聚焦于“产业”自身,而忽略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协同,表现为产业升级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发展要从单一“产业”思维向“现代产业体系”思维转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和人才链,加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 通过增强原始创

12、新能力、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率等举措,推动提升产业链水平。 (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小。只有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投入,增强源头技术供给。增加研发经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二)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导向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市场、企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形

13、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提升创新的供给质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加强技术市场建设,改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模式,提高成果的落地率和转化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立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或立项之前,由科研团队与单位之间签订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处置办法和科技成果股权分配比例,在收益分配上充分体现知识和创新的价值,让科技成果与研发人员收益直接挂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 (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

14、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云计算、大数据、储能技术、电动汽车、信息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以新体制和新模式组建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集中一批多领域、跨学科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形成高度集成、协同创新的研究团队,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五)着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信息交叉和智能协作。扶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示范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研发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