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119117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98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底盘设计》课程设计.pdf(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传动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传动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题目 要求 根据已知条件 绘制柴油机变矩器复合装置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曲要求 根据已知条件 绘制柴油机变矩器复合装置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曲 线 线 一 已知条件 一 已知条件 发动机参数 e e e n N 0 9550M 1 型号 LR6105G29 2 特性参数如下 由上表可以绘制出发动机调速特性曲线如下 二 变矩器参数 二 变矩器参数 1 型号 YB315 D 315mm 第 2 页 2 原始参数 根据表格绘制特性曲线 详见下图 三 柴油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匹配 三 柴油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匹配 全功率匹配 若装载机行驶时 工作

2、油泵 转向油泵空载 变矩器由泵工作 部分功率匹配 若装载机工作时 工作油泵 变矩器泵工作 而转向泵空载 fu e MMM MMM 21e fu21 MM MM 第 3 页 其中下列各式成立 式中 转向泵 工作油泵 发动机额定转速pmneH2300 额定功率kwNeH3 83 eHfu NN1 0 数 据计算结果如下 因此可计算发动机在全功率匹配状况下的调速特性参数并绘制调速特性曲 线 如下 第 4 页 因此可计算发动机在部分功率匹配状况下的调速特性参数并绘制调速特性 曲线 如下 完成该部分的图纸绘制之后 进入后续的特性曲线的绘制 其中部分参数的计算在实际 的计算中为实现绘图的方便 进行数据的处

3、理 第 5 页 四 液力变矩器输入特性曲线 四 液力变矩器输入特性曲线 已知夜里变矩器的型号为 YB315 座椅有效直径为 315mm 由于 22 5 1BBB nCngD 而变矩器的原始特性线曲线已知 设1 g 则由如下的表格 根据 eB nn eB CNM 和之前的表格数据结合可得变矩器的输入特性曲线 五 五 发动机与变矩器的共同工作输入特性曲线发动机与变矩器的共同工作输入特性曲线 全功率匹配情况 在液力变矩器的输入特性曲线上同时绘制出全功率匹配时发动机的调速特 性曲线 两者的交点为共同工作点 在我们进行该曲线的绘制过程当中 应当遵循实际的该曲线的绘制过程 详 细的流程参见教材 在该部分的

4、计算初始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时参数的计算量庞杂 但是后续的计 算当中 借助软件自身的读点计算功能 我们极大限度上的实现了工序的简化 实现了流程的精简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图表当中 曲线的颜色与之前的不太一致 但是 整体的走势并未改变 第 6 页 参考图形当中的各个交点 完成数据统计之后 通过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转 速 rpmnB转矩 mNMB 的统计表格 同时由变矩器的原始特性曲线客知道在不同的传动比下的变矩系数 再结合 上表和公式 ET MKM BT nin 计算得到共同工作点的蜗轮转矩 涡轮转速 和涡轮的输出功率 由此得到发动机与变矩器的共同输出特性参数 参见下表 同时参见上表完成发动机与变

5、矩器的共同工作输出特性曲线如下图 第 7 页 参见上图可得 最大输出转矩mNNT 8 807 max 最大最小工作转矩为mNMTP 6 547 和 mNMTP 0 294 共同工作的 动力范围86 1 M G 速度的工作范围81 1 M G 部分功率匹配情况 在液力变矩器的输入特性曲线上同时绘制出部分功率匹配时发动机的调速 特性曲线 两者的交点为共同工作点 第 8 页 四四 课程设计总结课程设计总结 整个设计通过了软件和硬件上的调试 我想这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 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 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 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 所

6、以有些问题不但 要深入地理解 而且要不断地更正以前的错误思维 一切问题必须要靠自己一点 一滴的解决 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在飞速的提升 对于教材管理系 统 其程序是比较简单的 主要是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 而程序设计是一个很 灵活的东西 它反映了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它才是一个设计的灵 魂所在 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程序上面的 很多子程序是可 以借鉴书本上的 但怎样衔接各个子程序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 这需要对系统的 结构很熟悉 因此可以说系统的设计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 但在运用到实

7、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 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 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 响 其次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分工协作才能 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 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 时 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 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 使我们获益匪浅 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 通过这次设计 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 了解到理论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学会了坚持 耐心和努力 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 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我觉得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 这次课程设 计是很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

8、西应用到实际中 虽然自 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 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觉得很难 也 第 9 页 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 但是靠着这一个多礼拜的 学习 在小组 同学的帮助和讲解下 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 自己开始主动学习 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我认为这个收获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一开始我们从参考书上找来了课题 但 是毕竟是参考书 做到后来发现很多程序都是不完整的 这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看着别的小组都弄得有模有样了 可是我们连一个课题都还没有定好 好不容易 又找到了课题 可是结果还是很不尽人意 程序接线什么的都弄好了 调试也没 有问题 可是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 参考书毕竟只是一个参考 设计这 种东西最后还是要靠自己动脑筋 然后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 从平时做的实验 老师上课的举例 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老师的辅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完 成了 应该说这是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动脑完成的 虽然内容并不是 很复杂 但是我们觉得设计的过程相当重要 学到了很多 收获了很多 我觉得 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 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 小组人员的配合 相处 以及自身的 动脑和努力 都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在未来的路上 我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 但是我 永远不会后退 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