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114537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每题15分,共44题,计66分)1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职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孔子是守旧派代表 B孔子的某些思想违背时代潮流C作者强调孔子思想的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有效证据2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设法而不用,无奸民。”“(此前)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孔子当政后,“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2、 )A孔子注意关注民生幸福 B孔子主张“诚信”经营,发展经济C孔子的思想由儒家变成了法家 D当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3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4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

3、、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下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 )A车轮 B车架 C马鞭 D马匹5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6有学者认为:“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4、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7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B.应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8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

5、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9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10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A监察制度的

6、缺失 B人性复杂微妙 C社会经济发展 D社会风气的污浊11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12“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1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

7、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4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孔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15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

8、;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16“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17下列史料整

9、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结论,最能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1266年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1279年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A重实践实用 B成就领先西方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 D成果得到有效推广18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困

10、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 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C商品经济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重要手段19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20有学者指出:“关于事实

11、评价,有证据辨其真伪即可。然而对于价值评价却和当前人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需要有关。”下列评价最符合作者价值取向和需要的是( )A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B麦克哈特: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新教的产生。”C严复: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发展“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杨凤城:新中国“大体上到1956年前后文化转型初步告成。”21清政府曾颁布一重要历史文献,其中有如下内容:“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非按照法

12、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下列判断符合材料内容的是( )A颁布时间应该是维新变法时期 B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C该文献遭到慈禧集团强烈反对 D这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宪法性文件22.“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2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

13、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上述观点能够用来评价( )A“中体西用”的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24“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25历史学家

14、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6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27以下是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