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114415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X页,其中问卷X页,答卷X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8铅笔将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毎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2、求的。1 梭伦改革的很多措越都带折折中色彩,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没有从根木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A. B. C. D.2庇西特拉图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后,他不仅没有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反而把改革推向深入。这充分说明()A改革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 B雅典的民主政治极为完美C庇西特拉图统治从本质上看不是个人独裁 D梭伦改革适应了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3“大雪和冰雹的威力来自阴云,雷鸣产生于耀眼的闪电,城邦毁于豪强,而人民,受专制奴役则因愚昧。出海太远就不容易靠岸,这一切应好生想想看。”

3、下列对梭伦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A豪强指雅典的工商业者联盟 B人民指受到豪强奴役的外邦奴隶C是梭伦对出海的雅典人的安全警告 D该诗表明梭伦决心变革雅典体制4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富裕农民 B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 C新兴地主 D立功将士5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

4、道,便国不必法古 D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6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B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C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7.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其统一()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A B C D 8.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B 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C 鲜卑族原有的

5、文化消失 D 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9.北魏统一后,基层统治实行()A 郡县制 B分封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宗主督护制10.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 移风易俗 B建设洛阳 C制度革新 D 学习汉族文化1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 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12.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

6、利息A B C D 1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C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D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14.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A募役法 B 青苗法 C 保马法 D 均输法15.下列各项属于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的是( )农奴制出现了危机 思想界出现了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

7、击 改革前俄国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改革前遇到西方列强的侵略A B C D 16.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农民之所以如此热烈,主要原因是()A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 农民从地主那里分到一块份地C 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17.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下列对此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 1861年改革完成了1905年革命的任务B 1861年和1905年俄国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C 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D 1861年改革与

8、1905年革命具有内在的继承性18.19世纪中叶,日本民族危机加深,被迫由锁国到开国、面向世界。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重要转折点是()A 黑船事件 B“尊王攘夷”运动 C 倒幕运动 D 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19.下列哪项不是倒幕运动胜利的原因()A 日本国内更多的大名与幕府决裂 B 倒幕派得到了大商人更多的财政支持C 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新政府 D 西方列强见幕府即将垮台,转而支持倒幕20.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者在规定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又明文规定:“本章所载之条规,在战时或国家发生事变情况下,不得妨碍天皇施行大权。”这反映出该宪法的实质目的在于()A 既保障人民自由又维护专制与独裁 B

9、保障天皇的统治大权C 保障日本国家权力机关的正常运转 D 实现日本的政治民主化21.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A 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B 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C 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 D 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 2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 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B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C 列强在华投资修路 D 列强在华开设银行 2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西方民

10、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4.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 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D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25.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坎坷的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A B C D 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題20分。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

11、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材料四: 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1)归纳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4分)(3

12、) 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6分)商君虽死,秦法未亡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请回答:(1)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2) 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4分)(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28、(20分)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