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114372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0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2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

2、诗词的本质陈 慧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诗词是否合适?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

3、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或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然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小

4、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

5、意义吗?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被遮蔽。(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流露出作者的人格。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

7、的情感世界。D.在诗词教育中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最后的犁刘剑飞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是他10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

8、下。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翻的犁沟。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几年前,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

9、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桢发黄的影像。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的田野。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村里的房子。年前,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建小区。并且还安排年

10、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敬老院养老。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村支书讲好了,无论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下来问。老根生摇

11、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可好玩啦!”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最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

12、晚报)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诗意小说描绘了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中一位老农人的内心世界,小说底色中自然注入了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思考。B.对面河滩的机器轰鸣声,推土机推民房,市政府要建工业园,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C.老根生叹气流泪,不是想去世的老伴了,而是对搬家之事发愁,是因为他不喜欢孙子描述的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D.小说语言别具一格,虽不圆熟浓郁,却也华美典雅,艺术性思想性上更侧重情理交融,“桃源”般的画面呈现出时代的印记。5.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6分)6.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老根生形象特点。(

13、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电子垃圾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年产量超过20亿台,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重量超过5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垃圾产生国。但电子垃圾中含有金、银、铜等贵金属,称为“城市矿产”。有调查显示,目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40克黄金、200千克铜及其他贵金属,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缺乏型国家来说,这些垃圾只要合理回收和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只是,如果回收不当,电子垃圾中的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将进入土壤,就会对水源产生巨大的污染;电子垃圾含

14、有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虽含量不高但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非常大,未经分类的电子垃圾,在进行统一填埋、焚烧处理时,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摘编自每年两亿报废电器浪费惊人,2017年5月16日中国国家电网)材料二: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96.7%的受访者家中有废弃不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其中43.8%的受访者家中有很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受访者对电子垃圾处理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如下图。我国在2011年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认定了200多家有资质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也将很多电器电子产品列进了回收名录,包括典型的“四机一脑

15、”,即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电脑,还有手机等。但从实行结果来看,还存在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途径混乱、负责回收处理的企业因回收原料不足而“吃不饱”、回收市场无序无章和电器电子废弃物进入国家认定的企业难等问题。91.6%受访者认为需要建立正规、可信任的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渠道。具体到如何处理电子垃圾的问题上,69.7%的受访者希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统一回收处理,64.6%的受访者希望向大众科普电器电子产品关键零件的拆卸保存方式,44.2%的受访者建议由产品商家负责回收处理。(摘编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该如何处理?,2017年9月7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三:2017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产生的所有电子垃圾中只有20%被回收,未被回收的电子垃圾中有约4%被直接扔入垃圾填埋场;其余76%则被不完全处理。目前我国电子垃圾的回收仅为收集和简单的拆解,无深度处理和回收。广东省贵屿镇是我国最著名的电子垃圾拆解产业聚集地,但仍然使用原始的“洗金”“烧板”等方式进行提炼,贵屿镇水源、大气、土壤等普遍受到污染。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垃圾处理方面回收效率高、产生污染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如,德国电子垃圾回收率超过45%,建立了至少三种电子垃圾回收渠道:市政处理部门开设的大型回收站、环保公司提供的回收点和销售电子产品的商店。这样健全的回收体系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