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113678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省文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选择题,共4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A

2、倡导礼法并施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D具有法治精神2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序 号 原 因 分 析 一 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 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三 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B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C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D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3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

3、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A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C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D是理学形成的标志4西方学者发现,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他们称之为“小文艺复兴”,其中包括“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卡洛林文艺复兴”“拜占庭文艺复兴”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等。这可以用来说明A历史概念的多样性B历史进程的跨越性C历史解释的随意性D历史发展的延续性5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A加强专制王权B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C打击教会神权D缓和与罗

4、马教廷的关系6斯宾诺萨(16321677年)说道: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的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这一言论A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B萌发了人类的自主意识C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7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A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B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8亚威农少女由毕加索创作,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画家把五个少女的身体分解,

5、以夸张的二维几何形体重新组织、交错叠放,创造出一个多维空间的绘画特色。下列和这种绘画风格的产生最相关的可能是A文艺复兴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启蒙运动D普朗克的量子假说9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0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

6、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11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12从兴中会、同盟会开

7、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A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三大政策”的推动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13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14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

8、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15马拉之死的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还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下列作品中与上述名言不符的是A自由引导人民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16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

9、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1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乂”,指责城邦公民“他们亳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据此可知,梭伦A批判专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社会不公 D维护公共利益18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19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

10、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20有学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A青苗法 方田均税法B均输法 市易法C青苗法 市易法D免役法 均输法第卷(非选择题,共

11、60分)本卷共4题,其中21题15分,22题15分,23题15分,24题15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皖南徽州地处偏僻,民风淳朴而廉劲,学风坚实而条理。梁启超曰:“皖南,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清初有歙县黄扶孟浩文字学,专从发音上研究训诂;康熙中叶,宣城梅勿庵崛起,为历算学第一大师;雍正间,集其成者为江慎修,蜕变而光大之者则戴东原。”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治一经必深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随着四库馆的开设及四库全书的辑成,汉学考据之风渐甄极盛。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尊经复古,崇尚经术。可以说,“皖派”学术既是儒

12、学本身内在发展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 摘编自徐道彬“皖派”:乾嘉汉学的主力材料二: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中期“皖派”学术产生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9分)22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