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4110934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9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战略(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前 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是大连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区,经过20年的创业和发展,已经由单一的生产、加工出口区建设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城市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近几年来,开发区行政区域不断扩大,在大李家、得胜镇划归开发区之后,又进行了开发区、加工出口区、双D港和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四区合一”的战略性调整,从而成为大连市的一个重要的新城区。在新城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开发区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城区功能合理配置三次产业,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目前,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中

2、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未来发展看,开发区的城区规模还要不断扩张。根据“大大连”建设规划,大连市的城区建设将加快实施“西移北进”战略,开发区则是“北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以及区港联动试点的逐步展开,随着市区东港货运逐步向大窑湾转移,开发区的制造业、加工业、航运业、物流业等主导产业都将得到迅速发展。这种形势必然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商贸业、旅游业加快发展,而且要求金融保险、海关商检等港航服务业加快发展。因此,适应未来开发区的城区扩张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商贸业和其它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是开发区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开发区商业发展本身的要求。综上所述,立项研制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商业中心及商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即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长远意义。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合理制定商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配置商业资源和推动商业发展,不仅是开发区城区规模良性扩张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开发区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宏观意义上说,完成这项任务,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也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开发区经济贸易局决定立项研制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商业中心建设及商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委托大连市财贸经济研究所承担了本规划研制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按照科学、合理、可行、实用的规划要求,开展了大

4、量市场调查,运用了数学规划多种研制方法,吸纳了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大连经济开发区市级商业建设及商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研制任务。相信本规划成果不仅对推动开发区商业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推进全市的商业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能否将规划成要落到实处,还有待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和运用,使本次规划成果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开发区商业发展的评价与分析1.1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这20年间,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不断加快建设和发展,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形

5、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今天,开发区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现代产业最集聚、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先导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最具经济实力、最具城市化特征的开发区之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 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年来,开发区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6.8亿元,年均增长45.3%,占全市的比重由最初的0.45%上升到18.4%;实现工业总产值3469.2亿元,年均增长54.4%,占全市的比重由最初的0.18%上升到33.8%;实现出口234.3亿美元,年均增长44.4%,占全市的比重由最初的3.6%上升到4

6、3.5%;实现税收229.8亿元,年均增长51.2%。1.1.2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建区以来,先后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到开发区投资,共签约1800多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40家前来投资,项目投资额平均为7000多万美元。到2004年7月,开发区累计签订合同外资101.9亿美元,年均增长38.6%,占全市的比重由2.7%上升到31.4%;实际利用外资48.9亿美元,年均增长48.2%,占全市的比重由5%上升到27%。1.1.3现代产业初具规模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六大产业群,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

7、4%。同时,纺织服装、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也在不断进行生产要素的集聚和重组,加速向产业群发展。1.1.4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建区20年来,开发区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新城区的要求,不断加快基本建设步伐,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4.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为130.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47平方公里,城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同时,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完成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定,被国家环保局和联合国环境总署列入“中国工业园环境管理”第一批试点园区。1.1.5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建区以来,开发区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果。目前,全区拥

8、有10所高等院校、15所中学和19所小学,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 “普九”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到99.9%,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特色更加鲜明。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25个居民社区和10个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城区综合管理全覆盖。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民政等各项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2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及商业发展现状1.2.1开发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开发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特点比较突出。2003年,开发区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2%、62.8%、35%,与2000年相比变化不大,表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这是与开发区的设立宗旨和功能作用相适应的。从开

9、发区的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35%,这个比重与全市45%的水平相比虽然偏低,但与全国其它城市的开发区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由此表明,开发区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协调,城市化特征较开始显现。1.2.2商贸流通产业地位基本确立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商贸业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商贸业不断发展壮大,与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相互促进,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开发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开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0.1 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商业增加值测算为18亿元,占全区GDP的5.5%;占第三

10、产业增加值的16%,成为支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行业。1.2.3多层次的商业网点结构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商业网点发展速度较快,并逐步由市区中心向边缘乡镇扩展。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商业设施,提升了商业档次和水平;形成了各种所有制和各类特色商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繁荣了商业市场;引进了先进的零售业态、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促进了商业现代化;形成了城区中心商业、社区商业、乡镇商业三级网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据统计,2003年,全区(不含农村)有商业网点2156 个,商业营业面积27.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商业面积0.8 平方米。开发区城乡商业网点数量一览表 单位:个 业态

11、区位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市场农贸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批发市场合计城区32413490892261828乡镇000348733091合计32416538962591919开发区城乡商业网点面积一览表单位:平方米业态区位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市场农贸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批发市场合计城区180000310007500011480346955510150556000358740乡镇0001305041704663560021246合计1800003100075000245303886559761861560003799861.2.4开发区市级商业中心的轮廓开始显现目前,大商新玛特、安盛购物广场、开发区商

12、场、友谊商城开发区店、金玛商城和即将建设的迈凯乐大连商场,以及不夜城、东方、金元、银帆、凯伦、金港等六大星级宾馆,构成了市级商业中心的主体框架;各大星级宾馆、酒店和海王府、聚仙楼等中高级餐饮店,以及新桥美食街、五彩城G区、美食村和黄海西路的大众化餐饮街,形成市级商业中心的餐饮服务体系;四大国有银行和光大、广发、浦发等股份制银行,以及一批证券经营机构,丰富和完善了市级商业中心的金融功能;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童牛岭、海滨浴场、五彩城、文化广场、影剧院等旅游文化设施,丰富和完善了市级商业中心的旅游文化功能。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市区市级商业中心的轮廓已经显现。1.3开发区商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

13、因1.3.1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开发区商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按照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还存在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贸业发展不够平衡城区商业发展建设较快,农村乡镇商业发展落后,缺少为当地经济与人民生活服务的新型业态和有规模的流通组织形式;城区内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商贸业网点疏密不均,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的问题;城区边缘相对薄弱,进入社区的便民商贸业发展较慢。(2)商贸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不够缺少有实力的外资商业进驻,商业现代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区外购买力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3)零售业态结构不够合理商业组织化程度

14、低,缺少有规模、有品牌的现代连锁经营,新型业态网点数量偏少,新型业态消费品零售额占开发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为20%左右,与全市35%的比重仍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和乡镇仍以传统业态经营为主,一些同业态商业之间的经营内容雷同,缺乏特色,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较为明显,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商业步行街。(4)批发物流配送业发展滞后批发物流功能不健全,批发物流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批发市场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区域有限、交易手段落后、整体水平不高。缺少产品的集中展示及交易设施,各种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生产企业自设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联合与协作,缺少以口岸为依托,从事国内外大流通、大贸

15、易和统一物流配送的大型流通骨干组织,限制了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与开发区这个交通运输良好、仓储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口岸城区很不相称。1.3.2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1)开发区的功能局限性大连开发区在我国前期对外开放过程中,主要承担着引进国际先进的制造业技术、管理的“窗口示范”功能和口岸型出口加工功能。处于优先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状况。随着现代化新市区综合功能的调整和配套,形成了目前先进的国际工业园区和较低水平的服务业反差状况,导致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的产业失衡态势。2003年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为 0.57:0.32,与我市总体水平0.48:0.43,相差较为悬殊。大连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虽然商贸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作为大连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与其所承担的作用来要求,其功能仍是不完善的,并从总体上影响了开发区经济的协调发展。(2)缺乏统筹规划,宏观管理薄弱作为新市区,开发区零售商业得到了比其它地区自由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