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教育19.6月0304学前卫生学答案

上传人:you7****5932 文档编号:134109493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19.6月0304学前卫生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19.6月0304学前卫生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网络教育19.6月0304学前卫生学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2019年6月课程名称【编号】:学前卫生学【0304】 A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1.第一、二、三、四题选做三题,第五题必做。2.认真审题,按要求回答。3.表明要点、阐明理由;每个要点要用番号标明。1、 什么是学前卫生学?其研究目的、内容是什么?该课程对你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有什么意义?(20分)答:学前卫生学是以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通过控制和改善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的各种因素,以保护学前儿童健康、增强其体质,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为目的的科学。健康是卫生学的核

2、心概念。因此,对于健康的了解和认识是研究和学习学前卫生学的基础和核心。研究目的:生命体自诞生之日起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很多因素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为了保障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就需要为其提供良好、合理的生长环境。学前卫生学就是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应如何利用、创造有利因素,减少、避免和控制不利因素,为学前儿童营造科学、适宜的生长环境,以达到保护其健康、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的目的。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生长发育规律 (二)学前儿童膳食营养 (三)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外伤急救

3、(四)学前儿童心理卫生 (五)学前儿童体育卫生 (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七)托幼机构保教活动卫生 (八)托幼机构环境与建筑、设备卫生 (九)托幼机构卫生监督 该课程对一名幼儿园教师有以下意义:1、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是保育、教育结合、以儿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2、学前卫生学系统科学的讲解了婴幼儿期身体发展特点及常见疾病症状及对症处理办法,是幼儿教师必须学习的知识。二、什么是健康和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目标是什么?(20分)答:健康教育是通过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或群体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消除或

4、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体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养成或改变需要相应态度和理念的建立,态度和理念的建立需要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健康教育是一个传播知识(knowledge)建立态度(attitude)形成行为(practice)的过程模式,即KAP模式。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目标:(一)提高学前儿童的基本卫生知识水平学前儿童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所致,通过健康教育向儿童传授卫生知识,以帮助学前儿童了解基本卫生知识,将学前儿童的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二)提高学前儿童的生

5、长发育水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托幼机构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以及托幼机构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学前儿童膳食平衡,合理营养,正确进行体育锻炼,创造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和因素,消除不利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三)降低学前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率学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某些致病微生物免疫能力较差,常由于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及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只有对学前儿童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学前儿童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结合托幼机构定期检查和矫正,可使患

6、病率下降。(四)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逐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初步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培养积极向上、自信自律、友善合群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为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五)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保健能力成人时期的许多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学前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关键期。因此,必须从学前期开始培养自我培养的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20分)答:1.生长发育的量变与质变儿童的生长

7、发育是一个由不显露的细小量变到根本的、突然的质变的复杂过程。其间,包含着身体大小重量的增加、身体形态的改变和各组织器官机能的逐步完善等三方面变化有规律的相互交叉进行。如消化器官由婴儿发展到成人,在器官的大小、重量、形态不断增加、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消化能力的增强。因此,新生儿时只能接受少量的流质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的增强,才能逐渐消化固体的食物。 2.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年龄段按顺序衔接,前一年龄段的发育为后一年龄段的发育奠定必要的基础,前一阶段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势必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故生长发育同时也呈现出阶段性。如学前儿童学走路之前一定要先

8、学会站,学站以前一定要学会坐,学坐以前要先学会抬头。再如新生儿期只能接受少量流质食物,随着年龄增加,消化机能的成熟才能逐渐完善地消化多种固体食物。3.生长发育的不均衡与协调统一学前儿童身体的不同器官或系统呈现出不同的发育趋势,身体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模式图显示,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发育一直是领先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一,9个月时增加到660克,7岁儿童平均脑重为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1400克)。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弱,需淋巴系统来进行保护预警,因此淋巴系统在出生后12年都表现为快速增长,6岁达成人水平,12岁是成人水平的200%,以后逐渐下降到

9、成人水平。生殖系统在出生后前十年都基本处于静止状态,进入青春期后才开始快速发育成熟。儿童身体各个系统发育虽不均衡,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生长发育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种对机体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多个系统。如体育心肺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并有益于骨骼的生长。4.生长发育速度的波浪式变化儿童大部分身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表现为快慢快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随年龄呈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出生第一年生长发育速度最快,以后逐渐放缓,到青春期再次加快,至20余岁达成人水平,且女性比男性早两年出现

10、。以身高和体重为例,胎儿期是身高体重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生后头两年的身长增长速度比后几年快,第一年增长2025cm,增长值为出生时身长(50cm)的50%;体重增加67kg,为出生时体重(3kg)的2倍。无论身长还是体重,第一年都是出生后增长最快的一年。第二年内,身长增加10cm,体重增加2.53.5kg,速度也是较快的。2岁以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身长每年平均增加45cm,体重每年增加1.52kg,保持相对缓慢平稳的速度,直至青春发育期再出现第二次突增。5.生长发育的程序性和个体差异性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粗至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从整

11、体形态看,儿童从新生儿期的较大头颅、较长躯干和短小双腿逐步发展为成人时的较小头颅、较短躯干和较长双腿。学前儿童的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即自上而下地发展规律。一颗硕大的头、较长的躯干和短小的四肢。可见,儿童头颅的发育早于躯干、躯干早于四肢。这是为了保障神经系统的优先发展。从粗大动作的发展来看,儿童首先发展颈部的力量,然后向躯干、四肢发展。基本按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自上而下的程序进行,也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精细动作的发展来看,遵循“近侧发展律”,即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然后是上臂、前臂、手腕、手指远端细小肌肉的发育。如4个月的婴儿见到妈妈时会高兴得整个上肢挥动,此时取物的动作是一把抓

12、握;8个月能用拇指和其余手指抓物;12个月左右才能用拇、食指指尖捏小物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程序有规律地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位学前儿童在身体形态和机体功能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个体差异,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发育速度及最终达到的发育水平。如高矮、胖瘦、空间知觉强弱、能力水平差异等随处可见。因此,在学前儿童保教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将集体教育和个别化教育结合,科学地开展体能训练,客观地实施生长发育评价,使其潜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五、儿童活动学习时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根据儿童活动学习时大脑皮层活动特点和规律制订一个合理的幼儿园一日

13、活动安排。(40分)答:儿童大脑或体力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当学前儿童学习知识、技能时,脑力劳动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的工作占主要地位,负担主要在神经系统;当学前儿童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体力劳动占优势,负担主要在运动系统(骨骼、肌肉等),以及伴随有新陈代谢的加强和循环、呼吸系统的紧张活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其的效果都取决于当时儿童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教育活动的组织必须符合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不然。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大脑皮层的机能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优势法则当外界事物

14、(上课、游戏、看电视)引起幼儿兴趣时,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优势兴奋灶,表现注意力集中。优势兴奋灶可以将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的兴奋程度;同时也可使其他部分呈抑制状态。处于兴奋状态的区域反应能力最好,条件反射最易形成,学习效率高。据此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幼儿兴趣和好奇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注意,幼儿的优势兴奋灶容易消失,因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2)镶嵌式活动原则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因此,在进行一种工作时只有相应的部分处于兴奋状态,而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在大脑中形成复杂而有秩序的兴奋、抑制点。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兴奋区和抑制区不断转换,出现

15、一些新的兴奋点和抑制点。大脑皮层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工作,就是因为兴奋区和抑制区常在轮换的缘故。多种活动互相轮换,可以使皮层各区轮流休息。这一特征是合理组织幼儿各种活动、课程交替安排以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安排幼儿活动时要注意脑力和体力劳动适当轮换,而且持续时间不能太长。根据镶嵌式活动特性,我们安排活动时,使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活动与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活动相互轮换,劳动和休息轮换,这样就可以使大脑皮层在一日、一周、一月、一年之中自始至终都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和较高的工作效能。(3)动力定型当内外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的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区也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形成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在行为上形成所谓的习惯”。(4)保护性抑制人在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活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步加强,血液量和脑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脑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5)始动调节在工作和学习开始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渐提高。这是由于神经细胞和机体的其他组织都有惰性的缘故。在学习日中,儿童大脑工作能力变化有个体差异,通常有四种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