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410917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模拟试卷湖北汉川市实验中学王健龙温馨提示:1本试卷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2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 分)1将下列词语中拼音代表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内。(4 分)五彩斑 ln 梦 mi 以求 苦心孤意 妇儒皆知2一位经常抛头露面的社会活动家,在一次应邀来华参加国庆典礼活动时兴高采烈地说:“我这次回祖国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国不像中国了!”另一位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颇有独到见解的学者,他在一次应邀来华作学术报告时语重心长地讲道:“中国

2、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当然为之高兴和自豪。不过当我参观了一些城市的现状和规划之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不像中国了”请你说说对上文两处“中国不像中国了”的理解。(4 分)3按要求默写。(6 分)(1)行到水穷处, 。(2)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3)“雁”与“燕”这两种形象常见于古诗词中,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雁”一般与思乡有关,如 ,而“燕”一般与报春有关,如 。(4)写出与“高度决定视野”的哲理意蕴基本吻合连贯完整的两句古诗。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 分)他确实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

3、向别人讲论。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文中“他”出身农村,来到城市,为了梦想与命运抗争,却三起三落以惨败告终。请问文段中他的“打算”“心眼”指的是什么?并简述“三起三落”中某一次主要情节。5你班举行“庆国庆爱祖国”主题晚会,请你完成以下题目。(4 分)(1)如果你是晚会的主持人,请你在爱我中华歌曲结束之后,为下一个节目大合唱走进新时代说一段串台词。(2)晚会结束时,主持人在大屏幕上打上了以下几个词语,要求给祖国母亲制作一张祝福贺卡,并用上这些词语,你会怎么写呢?(词语顺序不限)繁荣昌盛 金秋 沧桑 生日蜡烛 万里江山二、阅读与

4、鉴赏(44 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 6 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绝顶,一 览众山小。6选择赏析有误的一项:( ) (2 分)A“岱纵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前一句写出作者一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后一句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细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及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阅读观潮,完成 710 题。(12 分) 浙江之潮,天下

5、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 敌船”为 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

6、也。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者是 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 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 船 ”为 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 途,饮食百物皆

7、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也。7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 分)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B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C皆披发文身(花纹)D如履平地(踩)8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忽然四面冒起黄烟,人和物一点也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的爆炸声震天响,如同崩山一样。D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

8、,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9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惜墨如金,用语简练,描写生动,将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B写弄潮健儿的精彩表演,紧扣一个“善”字,多用细节描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赞叹不已。C文章写水军演习的情景,先分述,后总述,以动作为主,以写人为主,以写场面为主,而且神形兼备;动静结合,既激烈紧张,又极具情趣,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D写观潮人数之多,以“面”为主,以概括描写为主,言在“人”而意在潮,突出江潮之壮美。10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的自己生活体验,

9、试推测一下宋朝人是怎样合理安排钱塘江观潮活动的?(3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16 题。(17 分)祖母的鞋(1)我的童年,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父母的影子早就模糊了,模糊得只剩下清明节时坟前的野草。(2)生活,就像坡地上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 总有些幽香。那时,山晨的日子清淡,一包蓝靛,就是农村的全部颜色。祖母那架老掉牙的 纺车, 缠完了太阳缠月亮,把我童年的酸甜苦辣也都缠在了上面。(3)当红日欲出未出的时候,晨曦被朝霞扑 满金粉,大山给远天一片希望。晨雾用亦真亦假的变术, 幻化出无穷无尽的野趣。(4)夏日里,坐在老梨树下,听祖母讲故事。正在消失的晚霞,淡入了黄昏。望着祖母指出的牛郎织女

10、星,默数着满天的星斗,我的心中充满 了欢乐和童话。(5)上学那天,按照我们乡下的习惯 ,为了讨个彩儿,祖母给我绣了个大红冠子公鸡,挂在脖子上。就在那年秋天,劳累过 度的祖母病了,昏睡了几天几夜,我真怕她再也不能醒来。就是那年,祖母卖掉了出嫁时那对手镯,才给我凑足了学 费。 (6)祖母病好后,望着我熬红的眼睛 说:“ 孩子,你 还没长大,我怎么舍得走呢! ”(7)读中学时,每次回家,望着老人菜色的脸,心里真不是滋味。(8)我终于走出大山,到省城 读书去了。临行那天晚上,老人 给我打点行李,缝补穿旧的衣服,清点我儿时的玩具,翻看我小时候用过的笔 记本。夜深了,老旱烟在黄 铜烟锅里闪烁着如豆的一点星

11、火,老人家久久没有睡去。到校打开行李我才发现 ,里面有十几个 红皮鸡蛋和一双手工布鞋。双手捧着那双鞋,耳 边又响起了祖母常说的那句话:“鞋穿不正,就要崴脚哇!山里的路是咱山里人走出来的呀! ”那双布鞋我始终没舍得穿,寒假时,拿回老家,放在祖母出嫁 时那口铜页包金的山榆老柜里。(9)参加工作后,几次想接老人出来,她总是说:“冷不丁儿挪窝,舍不得走啊!”每次探家临行时,她总是站在山道上,望着我渐去渐远的身影,在大山的背景下久久不动。我回过头来,望着那风中飘动的白发,禁不住落下泪来(10)又一个中秋,我回到故乡。小溪像一行泪水, 顺着大山的腮边流下。祖母已故去多 时了。听乡亲们说,后事是由我一位远房

12、姑母办理的。那是一个多风多雨的季节,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连骨灰都没有留下。这时,我多想大哭一 场啊,可是,想找个祭奠的地方都没有。姑母告 诉我,老人临终前欲说不能,似乎有一些话要告诉我。如今, 这些都被昨日的风刮走了,只有蟋蟀在墙角边, 对着秋天悲鸣。(11)重新站在生我养我的小院里,望着一片荒 芜的田园,爬山虎翻过颓圮的院墙,无望地对着蓝天,寂寞地开着紫花。望着推走无数人间风 雨推走苦乐年华的那盘石磨,望着依然陈旧依然引起我儿时记忆的关东木格子窗。那架 纺车还在,那 盏 油灯还在,那把蒲扇还在,屋前祖母 亲手栽的那棵梨树还在, 连我童年玩过的弓箭和木刀也悬挂在当年老地方。仿佛 锅里仍在散发着玉

13、米饼 子的清香,灶里仍在跳 动着木柴的火苗。(12)可是眼前呢,却是一片无声的沉默。难道说,祖母真的走 远了吗?(13)我多想找出那个谜一样的遗言啊!尘封的四壁, 隐去了一切,落叶在阶前遮住了往日的足痕。祖母啊,你把要说的话 留在了哪里?我清理 书籍时,意外 发现了个包裹,里面包着一个玉石烟嘴,一 对耳环,当年的那双布鞋,也规规矩矩地躺在那里。(14)望着这些遗物,我沉思了很久。老人似乎把千言万语都写在密密麻麻的 针脚上。老人是在告 诉我,鞋不可穿错,路不能走歪,是要我一定记住这些金玉良言呢。 这时,我想起了祖母一生的 顽强和执著,一生的期待和盼望。仿佛她此刻正站在门口,送走南行的雁群,遥望走

14、出大山的孙儿。(选自中学生阅读)1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读出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 分)12第(13)段中祖母“谜一样遗言”指的是什么,作者是凭借什么来破译这遗言之谜的。(2 分)13简要分析第(8)段中“鞋穿不正,就要崴脚哇”一句的言外之意。(3 分)言外之意:_14结合全文,说说“这时,我想起了祖母一生的顽强和执著”一句中的“顽强和执著”具体表现在哪里?(4 分)15赏析划线的句子的妙处。(3 分)小溪像一行泪水,顺着大山的腮边流下。16本文写的是一个令人心酸而又让人感动的亲情故事,倚窗而读,恰似三月暖风扑面,让我们在日渐浮泛而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人间至情又从心底

15、泛起。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像文中的祖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充满爱意的最让你心酸难耐的细节,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3 分)事例:心理感受: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 1721 题。(15 分)汉字应用不必“识繁”8 月 12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意 见。此次规范汉字表内有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照表,但是国家 语委负责 人明确表示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于是,又有人提出“识繁写简” 是可取之道,理由无非是一方面在学简体字 时不丢繁体字的老根儿;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新世纪的文字理念,承 认书写简体字已被人们所接受并形成了习惯。表面上看,这种主 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 细想来,殊无必要。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认识繁体字又有何必要呢?认识了不使用,如同买了一个工具却 闲置,久而久之,只能被忘记或者丢弃。有人 说,认识繁体字可以读古书,可以传承文化。其实, 读 古书读的是古人 书中道理,而不是他书写的文字。 现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不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是因 为不懂古代汉语 ,包括文字、音韵、 训诂、版本、目 录, 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因此,A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苏培成曾说过:读古书的门槛不在文字,而在语言。 语言文字是向前发展变化的,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