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3410837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回顾、成效及政策分析齐瑞娟 00346136 经济学 51639565 qirui_李怡然 00346020 国际经济与贸易 51639563 濮娜 00346015 经济学 51639570 中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回顾、成效及政策分析【内容提要】本文在对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和“第三方付费”为切入点对医疗市场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和费用控制机制”出发,展开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通过对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分析,得出: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已经较好的解决了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

2、而费用控制问题就成为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本文就费用控制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经济学分析,进而通过论述目前费用控制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费用控制机制的改革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 制度改革 政策分析【引子】医疗保险,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卫生费用筹集补偿形式,目前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普遍被政府采用,以保证国民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如果把1996年国务院成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作为正式起点的话,那么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已历经九载,这是一场涉及医疗服务、保险筹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

3、各个方面的综合改革。由于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保险体系不仅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所以近年来针对我国公费、劳保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弊病和当前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各省市都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同时促进了其它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的发展。那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为什么必须要改革?改革又如何真正体现它的优点呢?在改革之后运行之初又存在哪些弊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文目录第一部分 我国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变迁4一、社会医疗保险的定义4二、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41、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4公费医疗实施初期(19521954)4公

4、费医疗制度巩固时期(19541965)4公费医疗的维持阶段(1966以后)52、我国的劳保医疗制度5三、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51、对原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的改革5、建立全新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6、新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6第二部分 医疗保险市场的经济学分析6一、信息不对称性61、信息不对称的根源62、供求双方分析:73、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8供给方面临的道德风险8需求方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8二、第三方付费问题9三、政府力量必须介入医疗保险市场111、医疗保险市场市场失灵时常出现。112、医疗市场是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应该由政府提供。113、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政府必须

5、实施公共卫生计划。11第三部分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政策建议11一、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12二、费用控制机制131、药品价格过高13成因13政策分析15改革的对策与建议152、医院费用约束机制不健全16现状分析16供方控制的政策建议17【正文】第一部分 我国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变迁一、社会医疗保险的定义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都需要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医疗服务,由此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而许多人他们自己的收入或家庭的收入却不能承受这一负担,在这样情况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社会保险形式建立的,为公民提供因疾病所需医疗费用资助的一种保险制度。具体说来,这一保险是由国家

6、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保险资金,当个人因病需要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费用补偿,从而保证人们平等的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前苏联在1935年建立了全民卫生服务体制,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结合全民卫生服务机制和我国具体国情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体制。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在操作方法上与前苏联的全民卫生服务机制很相似,但覆盖面比较窄,面向部分公民实施,这也是我国当时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其中第三项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7、之列。1、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身体健康而实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后来享受对象扩大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伤残军人、高校学生。国家通过医疗卫生部门向享受对象提供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免费医疗服务。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随后又转批了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从而确立了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我国公费医疗制度的发展过程:公费医疗实施初期(19521954)由于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在部分地区和某些疾病流行的范围中重点实施。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

8、复,国民经济和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已经有可能将公费医疗的实施范围加以扩大,在随后的三年内,公费医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和执行。公费医疗制度巩固时期(19541965)在这一时期,由于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不断增加,加上公费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公费医疗费用支出逐年上升。1960年国家对公费医疗费用的范围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这一措施使得公费医疗费用支出得到控制,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公费医疗费上涨过快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卫生部和财政部在1965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规定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治病的门诊挂号费和出诊费由自己承担,不得在公费医疗费用中报销。在这一阶段里,我国公费医

9、疗制度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较初始阶段有了较大的改进。公费医疗的维持阶段(1966以后)这一阶段里,公费医疗费用的连年上涨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为了控制公费医疗费用的增长,国家又采取了一些限制性的手段,如1974年国家重新明确了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范围。1982年国家规定凡标有“健”字号的药品不予报销。但是这些手段终究是在原有制度上的小修小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费医疗制度在实践中已经迈入了死胡同,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2、我国的劳保医疗制度 我国的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建立起来的,针对企业职工实施的一项社会医疗保

10、险制度。1953年再次修订的劳动保险条例正式公布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劳保医疗的享受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和企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和离退休人员。劳保医疗的保险项目和报销范围和公费医疗制度基本相同,但在管理机制、经费来源和开支范围上与公费医疗不同。劳保医疗属于职工福利,一般由企业自行管理。经费从企业按现行工资总额的14%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劳保医疗开支范围,除了职工医疗费之外,还包括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的医疗补助、企业医务人员工资、企业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医务经费等。劳保医疗规定,企业职工患病享受免费医疗,企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在指定医院就诊可享受部分免费医疗待遇。三、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11、历程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国有企业各项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弊端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改革、健全包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于医疗保障的经费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有合理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享受医疗保障的人员在诊治疾病时有充足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在使用医疗保障经费时,要有合理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资金的筹措来看,存在着医疗保险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提取比例偏低。从资金的使

12、用来看,主要表现在医疗经费开支增长过快。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到了非改不行的时候了。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对原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的改革。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对原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第一阶段是指在1992年以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主要的改革措施是在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基础上引入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和针对医院加强医疗服务供方费用控制约束两大类。1985年之前,针对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中国家、企业报的过多造成需方大量浪费的现实情况,国家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实行费用共担的方法。即在患

13、者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分担比例在10%20% 左右。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职工个人的费用节约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19851992年间,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控制医疗服务机构,加强对医疗服务供给一方的约束。所采取的措施有:改革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将经费按享受人数和定额标准包给医院,节支留用,超支分担,激励医院主动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和公费医疗用药报账目录,限制处方额,控制药品费用的增加;加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管理,即提供经费的政府、享受者所在的单位以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都要承担部分经济责任。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大病统筹制度,即以地区和行业为单位,

14、又加上各企业缴纳保险费,形成统筹基金,对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患者给予补助,使“企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企业之间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控制费用的过快增长、缓解费用紧张和企业之间不公平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原有制度的缺陷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建立全新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1992年以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遵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总结各地改革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并首先选择了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作为试点城市,并于1995年一月

15、起开始实施新的医疗保险改革试点方案。、新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建立与实施面对全体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深入总结全国50余个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新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提出了“低水平、广覆盖、双方承担、统帐结合”的基本原则。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出台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员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属于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由国家和企业大包大揽的作法,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第二部分 医疗保险市场的经济学分析一、信息不对称性1、信息不对称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