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4108060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河源市委宣传部2009年8月20日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目录一、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3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8三、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17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35五、加强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公园城市42六、探索凸显河源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的山区建设新模式47七、注重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河源52八、传承河源文化精髓,促进文化繁荣发展63九、落实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资源节约72十、创新体制机制78十一、主动加快融入珠三角,强化区域衔接,扩大对外开放82十

2、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86前 言河源市近几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蓬勃向上,经济总量在地级市排名中上升了三位,势头良好;社会面貌也呈现了活跃、和谐、有序,后发崛起的景象。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波及了河源,但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双转移”扶持政策,中央和省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国内外“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等,都给河源带来了稳步发展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河源的发展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科学发展和河源特色之路,这就是“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道路,就是在系统论、运筹学、管理学、协同论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河源的经济、生态、

3、民生、社会和党的建设统筹协调的发展之路。本规划纲要是按照“三规合一”的新要求,结合河源的实际而研究制定的。具体规划范围以河源市的源城、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五县一区”为主体,结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连接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深圳、惠州、东莞、中山等市紧密合作及双转移的相关内容有机纳入。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纲要可作为指导河源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以及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一、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自进入21世纪以来,河源市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五年计划,即2001-2005的“十五计划”和2006-2010的“十一五规划”。“十五”期间,河源

4、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五大发展”,取得了后发的优异成绩。其中GDP年均增长16.3,人均GDP年均增长15.3;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4.824.141.4调整优化为2005年的21.538.939.6,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8.52亿元,年均增长29.6。“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2006年,河源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的跨越,GDP总量由全省各地市的末位跃居至第19位。2007年和2008年,GDP总量全省排名均保持

5、在第19位。2007年在全国200个城市竞争力评比中,河源增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二位。 2008年,河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灵活抢抓各种发展机遇,“七大建设”稳步推进,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如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5亿元,增长222;教育、医疗、文化、人口计生、社会保障、扶贫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全面进步,为今后中长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当前河源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简要判断2008年,河源人均GDP13860元,按现行汇率

6、折算为1996美元。同期广州市人均GDP为81233元,折算为11696美元;深圳GDP为89814元,折算为13153美元。三大产业结构2008年河源为134:549:317。同期广州为2.0438.9459.02。,深圳为0.1%、48.9%和51.0%。国际上通行按工业化发展水平标准来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其中比较著名和权威的理论有: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研究发现,克拉克后来完善,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规律而提出的判断模式;霍夫曼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berHoffmann)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按照“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例关系”的

7、变化而提出的判断模式;钱纳里定理,按照“人均GDP的递进”来划分阶段的判断模式;联合国模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划分阶段的判断模式。相对来说,钱纳里定理的判断模式比较简洁通俗和明了。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著作中根据多国经济发展数据而提炼而形成了钱纳里定理模型,其以人均GDP为划分标准,将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段为初级产品(农业经济)时期,人均GDP按目前汇率大约在7401480美元之间,第二段为工业化起步期,人均GDP按目前汇率大约在14803000美元之间;第三段为工业化成长期,人均GDP按目前汇率大

8、约在30006000美元之间;第四段为工业化成熟期,人均GDP按目前汇率大约在600011160美元之间;第五段为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按目前汇率大约在1116017860美元之间;第六段为发达经济阶段,人均GDP按目前汇率大约在17860美元以上。据此划分标准和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对比,可以判断,河源经济发展总体上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起步期,壮大工业和发展现代农业仍然是当务之急。(二)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制约因素1改革开放30年发展形成了较好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和350万河源人民的努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等“五大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9、、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河源今后经济社会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即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一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市委、市政府正按照汪洋同志视察河源时提出的“乘势而上、率先崛起”和市第五次党代会栽好“六棵树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千方百计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10、,促发展构和谐,重民生保稳定,争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拓展。2主要优势。资源优势。土地、森林、水源、矿产、生态等资源的潜力较大。全市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均居全省第一,温泉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丰富的“金、木、水、火、土”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河源土地充足,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048万亩,耕地165万亩。有三大盆地平原,其中灯塔盆地1941平方公里,川南(龙川南部)盆地1000平方公里,源城盆地1230平方公里。河源有东江、新丰江、韩江“三大江”和广东省两座最大的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淡水水域96万亩,是全省人均拥有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地区。区位优势。河源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境

11、内京九、广梅汕两条铁路交汇,并在龙川设有京九铁路南段最大的编组站,惠河、梅河和粤赣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河源已经全面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大陆桥”,为绿色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还可发展成粤北山区新的物流中心。 人文优势。“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初步树立,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等地域特色逐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明显。“人、文、龙、山、水、林、泉七脉资源发掘空间广阔。河源还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也是独树一帜。以上述客家文化、恐龙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文

12、化竞争力和软实力,也是大有可为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河源形成了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钟表产业集群和模具产业集群等。园区经济成为河源产业的中流砥柱,根据河源市统计局2009年2月的数据,2008年“一区六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入库税收分别为37441亿元、10515亿元和631亿元,分别增长192、204和451。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29和295。 “一区六园”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河源市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强力引擎。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六大产业”、“六大基地”,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

13、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最近,河源又成功争取国家连续三年支持万元,以建设规划总面积达万亩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为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生态优势。河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河源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全市江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森林覆盖率达70.6%(新标准),居全省第一位。河源是全国首批五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之一,是“广东省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城市”,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最佳地区之一。同时,河源市生态经济势头强劲。2006年

14、制订的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体系”。2008年4月,市委市政府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意见。这些指导性文件推动了河源“六大产业(优质稻、蔬菜、茶叶、畜禽、水果、水产)的持续发展,确立了“广东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地和广东旅游食品生产制造基地”的地位。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河源建成了2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了67个无公害农产品,40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1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

15、业总产值8614亿元,是1987年(建市前75亿)的115倍;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是1987年的113倍。 后发优势。发展目标的推动激励;土地资源的充裕、便宜,其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是珠三角城市中山的8.8倍,深圳的7.8倍,佛山的4.1倍;有华南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和枫树坝大水库,全市年均水资源量150亿立方米,水、电充足、便宜;水质和空气多年排全省第一;森林绿地覆盖率达到70.6%(新标准)等等。可以做到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3主要问题。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经济总量小,全省排名第19位,为倒数第三。占全省比例小,2008年才1.03%,可以说微不足道;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据2009年3月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按人均收入2000元一年的贫困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30万人。若按1994年联合国制订的一人一天一美元的贫困标准(2500元人民币/年),贫困人口更多。按现在的美元汇率和物价水平,联合国一人一天二美元的贫困标准(4964元人民币/年),则全市农村人口263.62万人全是贫困人口。我国现在制订的贫困标准是生存标准(即维持生命标准、不饿死标准;与马克思资本论中说的劳动力价值标准相差悬殊。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内涵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劳动力本人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劳动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