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4104209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公开DOC·毕业论文(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 内容摘要:趋向动词从构词法上分为两类:单纯词(来,去,回等)和复合词(过来,回去等)。本文研究的复合趋向补语就是指由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跨语言的调查表明,述补结构为汉语所独有,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外国学生母语中没有这种结构,接受起来就不容易,更兼复合趋向补语又较其他类型的补语复杂,所以,趋向补语在教学上一向都是难点。刘月华等(1998)为此写过趋向补语通释,56万字。讲一种句子成分用56万字,这种成分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掌握是不难想象的。本文主要分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属于复合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

2、意义和引申意义。第二部分属于应用研究,即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将本体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用于课堂的教学成果。这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外国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寻找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关键字:复合趋向补语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目录一、 引言1.1选题缘起1.2研究范围1.3语料来源二、文献综述2.1复合趋向补语本体研究 2.1.1结构分析 2.1.2语义研究 2.1.3其他新理论新研究方法2.2复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三、创新四、复合趋向补语概述4.1复合趋向补语定义4.2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4.2.1几个常数4.2.2 P是处所宾语4.2.3 P是非处所宾语

3、4.2.4 P是句子4.2.5“把”字句4.3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分析4.3.1语法意义组成 4.3.2趋向意义 4.3.2引申意义五、偏误分析51动词错误5.2复合趋向补语错误5.2.1动词后缺少复合趋向补语5.2.2动词后多带复合趋向补语5.2.3复合趋向补语用错5.3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错误5.3.1处所宾语5.3.2非处所宾语六、汉语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建议6.1复合趋向补语与虚化教学6.2加强语用和语义教学6.3注重母语干扰加强语感教学6.4以常用形式作为教学重点七、结语参考文献一、 引言1.1 选题缘起进入二十一世纪,“汉语热”不但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中国来,还让很多中国的汉语

4、老师走出去,将汉语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便突显出来了。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要把汉语语法教给外国人而不是本民族人,这就需要将语法内容细化,因为本民族的人可以通过语感进一步自己体味,而外国人需要管辖范围更窄的语法规则。其次对外国人来说,学汉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汉语来跟母语是汉语的人进行无障碍交际。那么我们就不能像对本民族的人讲语法那样,先讲语法形式再讲语法意义,而是应该语法意义先行,也就是告诉外国人表达某个意思要选择哪个语法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形式各异,用法也很复杂。以下是来自吕文华(1999:60)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小组的统计结果,

5、一共统计了14000个句子。列表如下:补语的数量及在谓语句总句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类别句数在谓语句总句数中所占的比例趋向补语147610502%结果补语12388.817%程度补语3582.55%可能补语3152.234%动量补语2161.538%时量补语1831.303%数量补语710.506%介宾补语250.018%总计388227.5%正如上表所示,在谓语句中补语所占比例高达27.5%,趋向补语的比例占其中10%,占整个补语句子的38%,可见趋向补语使用频率之高。在与留学生接触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趋向补语的表义很复杂,不但初学汉语容易用错,对高级班的留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这其中最复杂的一部分

6、便是复合趋向补语,因为它的实际意义更加虚化,使得教学者很难一下找到好的教学方法,而留学生们也常常背了很久还是不得其中要领。例如:“说出去”和“说出来”,动作都是“说”,“出去”和“出来”看上去也差不多,但是两句话的意思却大不一样。我们本名族人可以通过语感等体会到其中的意思差别,但是留学生们却对此一头雾水了,在他们想表达“说出去”的这个意义时往往不知道该选择那个形式了。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的偏误用例,希望从中发现偏误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1.2研究范围 我们对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后,发现留学生易出现的偏误有以下三种:一、动词错误。二、复合趋向补语

7、错误。三、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位置错误。例如:我就大声的哭下来。(错)我就大声的哭起来。(对)“下来”和“起来”在语法意义上的混淆,属于复合趋向补语错误。1.3语料来源本文语料来自中国语言大学HSK作文语料库、北大语料库及内省式语料。二、 文献综述关于趋向补语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界一直是热点问题,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总结一下现有的研究成果。2.1复合趋向补语本体研究动趋式在汉语语法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特殊的类,其中占重要地位的趋向补语虽然数量有限但是意义灵活虚化,结构形式多变。早在1924年,黎锦熙就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中就讨论到了动趋式问题。之后1961年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79年赵元

8、任的汉语口语语法、1982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也都对趋向补语做了一些研究概括。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达到高峰,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包括:结构分析、语义研究、其他新方法新理论研究。2.1.1结构分析张伯江(1991)从语义、语用等角度分析了动词带复合趋向补语共有四种形式:A:VC1C2O,B:VC1OC2,C:VOC1C2,D:把OVC1C2。并且从句型、宾语、趋向补语等角度,分析指出这几种格式各有各的制约条件。例如,如果O为小句只能用A形式;及物动词C1只能在B形式中。刘月华(1998)根据宾语的名词性质不同归纳了趋向补语和宾语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的描述有以下三例:N施/

9、N处十V十“上”类字十N处/N受/N施十“来/去”N施十V十复合趋向补语十N受N施十V十N受十复合趋向补语陆检明(200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全面的对趋向补语和宾语共现时的语序进行描写、分析。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受动词、趋向补语以及宾语的性质共同影响,有时还跟语境有关。郭春贵(2003)在陆检明(2002)的基础上,对复合趋向补语和非处所宾语之间的位置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三种位置关系(X式:“动+趋+来/去+宾语”,Y式:“动+宾语+趋+来/去”,Z式:“动+趋+宾语+来/去”)取决于“宾语是施事或受事,有定或无定,动作是已然或未然。” 郭春贵,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

10、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2003。2.1.2语义研究陈昌来(1994)认为对趋向补语性质的解释必须联合其形式和意义,结合其所在的句式,进行深入的语言事实调查、个案研究才能具体分析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陈文指出趋向补语至少有三种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刘月华(1998)将趋向补语的意义归纳为三种: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并给出了这三种意义在语法形式上的标志。之后刘月华又在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中对趋向补语“来”“去”的立足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来”“去”表示的是动作的受事者或施事者的趋向这一观点。高顺全(2005)对13个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进行了

11、详尽的语义解释分析,指出“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是“动词”、“X”和“来/去”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2005。周冰倩(2006)对“下来”“下去”这对复合趋向补语进行了时间、空间、状态三方面的意义研究。还应该简单说一下她的结论。2.1.3其他新理论新研究方法角度的研究马庆铢(1997)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的角度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以及复合趋向动词“-来”“-去”的意义与用法。例如,当动作产生的结果是可见的,趋向补语就用“来”或者复合趋向补语“-来”。反之用“去”、“-去”,等。王红旗(1999)用配价理论描写了动词+趋向补语的结构

12、。指出配价的制约因素有三个:一是动词的配价结构,二是趋向补语的配价结构,三是以上两个配价结构中的论元重合关系。邢福义(2002)从历时和共识的角度证明了“起去”可以做趋向动词也可以做复合趋向补语。蒋华(2003)对趋向动词“上”的语法化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解释了“上”怎样既能表示空间意义又能表示时间意义。(越出大标题了,这不是复合趋向补语)2.2复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在趋向补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学者分析了大量的偏误后,总结出了关于趋向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策略。鲁健骥(1984)不但统计了趋向补语常用的基本句型,并还提出了一些趋向补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

13、题,很有参考价值。钱旭(1997)首次直接研究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并提出了语法结构的教学顺序。钱旭(1997)首次直接研究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并提出了语法结构的教学顺序。钱旭(1997)是最早开始关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的学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趋向补语的教学顺序。刘月华(1998)趋向补语通释问世,该书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全面的阐释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结构形式,以及趋向补语之间存在的差别。吕文华(1999)主张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应删除每个趋向补语下不常用的语法项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趋向补语。这体现了语法项目分层教学的思想。杨德峰(2

14、003)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习得顺进行研究。将动趋式的结构分为10小类,分别统计了初级和中高级学习者的掌握情况,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的习得顺序。(钱旭(1997)杨德峰(2003)都是研究系的顺序的文献,综述时却没将它们联系起来。就这么一个一个地罗列,这怎么能叫做综述?)高顺全(2005)提出了关于复合趋向补语采用引申用法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黄玉花(2007)分析了韩国学生在高级写作中出现的趋向补语偏误,并分析了22类趋向补语,最后总结出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趋向补语时的难点和重点。2.3 现有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汉语趋向补语的研究一

15、直是一个热点人们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是关于留学生学习中易用混的复合趋向补语的研究还不充分。虽然有的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也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研究仍有很大空间。三、创新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重在描写易混淆的复合趋向补语间的语用差别。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学生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给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效率。四、复合趋向补语概述4.1复合趋向补语的定义趋向补语是指由趋向动词来充当动词的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是由简单趋向动词加上“来/去”构成的。来看几个例子:上课铃响起,他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来。历经数不清的磨难,他终于闯出来一片天地了下班,顺便在市场买回一些菜来。从国外回来,记得给我带个小礼物回来。一直闹到月底,连祥子也看出来,这是真到了时候,她已经不象人样了。一进屋,丽荣就感觉出来这屋子里的气氛不大对劲。考试结束了,老师把考卷封起来,同学才离开教室。关于可以做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范围,不同的语法学家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