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4103385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公开DOC·毕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 专业:教育管理 - 4 - 目 录内容摘要-第1页 前言-第1页 正文-第1至5页 一、从众心理效应-第1页 二、自我限制效应-第2页 三、木桩千钧效应-第3页 四、拒绝尝试效应-第3页 五、失败归因效应-第4页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屏弃那些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心理效应。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心理因素有多种,本文就此进行剖析。意于要放手让学生思考、辨别,要破除限制,废弃禁锢,勇于尝试。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心理效应。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这与人类正常的生理发展趋势背道

2、而驰。我们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识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从而在教学中屏弃这些心理效应。笔者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种心理效应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一、 从众心理效应法国一个科学家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条毛毛虫摆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使他们首尾相连,围成一整圈。再在花盆中间撒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然而,由于他们有“相互跟随”的习性,致使它们首尾相接,一个接一个地在花盆沿上蠕动着,谁也不偏离“轨道”。七天七夜之后,全部饿死在花盆沿上。如果毛毛虫中能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敢于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它们就能马上改变整体的命运,告别死亡。人类的“从众心理”也

3、是相当强的,总是习惯于固有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因而禁锢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善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和习俗,冲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就会摆脱绝境,从而获得从容洒脱的人生。在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例如:穿牛仔服、染发、带首饰、穿名牌等诸多习气,一旦群体中有部分人这样做,那么另一部分就会追逐效仿。尽管家长、教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但他们仍会潮水般地行动起来。群体中的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势必扼杀了他们独立思辩的意识,造就的只能是一批无头脑、无思想的、流俗的“混混儿”。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是随着同学跑,而应该促使他们学会

4、自己去理解、去体悟、去掌握。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把他们送上独立学习的道路。二、 自我限制效应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普通跳蚤一般可以跳30多厘米高,捉这样的若干只跳蚤分别罩在高度为10厘米、15厘米、20厘米、25厘米、40厘米的透明玻璃罩下。经过几天的喂养后,拿去玻璃罩。结果是:在10厘米玻璃罩下生活过一段“岁月”的跳蚤已跳不过10厘米,在15厘米下的跳不过15厘米,在20厘米下的跳不过20厘米,在25厘米下的跳不过25厘米;只有在40厘米的玻璃罩下的跳蚤才保持了30多厘米的正常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具备同样跳跃能力的跳

5、蚤,在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时,他们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就自动地对自己的生理机能进行“修正”。于是“抑制”、“潜藏”了自己受到“制约”的那些“特殊才能”。而当外界环境中的限制因素消失时,它们的这些“特殊才能”也无法再显现出来。而它们的子代们仍能够显现这些“特殊才能”。由此证明,它们的内部基因组成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它们“心理”上多了特定的“自我限制”。所以,真正可怕的限制,不是外界环境的限制,而是昆虫自身“心理”对自己能力的“限制”或“消灭”。昆虫具有这种“自我限制效应”,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在孩提时代,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有多么强烈的好奇心,有多么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而这一切正是

6、创新能力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可遗憾的是:在家长、老师的“这传统那道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外来限制”下,我们的想象力僵化了、好奇心淡漠了、兴趣索然无味了。到头来,我们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鹦鹉学舌、捡人牙慧了。再如,受社会传统中所谓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中庸思想的影响,太多有个性的优秀人才的“特殊才能”被抑制、消灭了。这正应了韩愈的“马说”。如果拿平常马的待遇和标准来喂养、束缚千里马,再好的千里马也只能“自我限制”,埋没于“常马之中矣”。现在许多学生受家长、教师的重重压力被动地学习那些考试内容,围绕着“考试纲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标准答案”。这

7、种玻璃罩限制了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因为科学创新要求有一种怀疑精神,敢于大胆破除“自我限制”,勇于跳出前人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知识结论提出挑战。三、 木桩千钧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哲人云游天下,在某村落中见一头大象被栓在一个弱不惊风的小木桩上,显得万分不协调。哲人久视不去,百思不得其解,便问村人。村人笑曰:“这不很简单吗?在它幼小的时候栓在大木桩上,久挣不脱。等它成了大象,就是栓在小木桩上也会规规矩矩地认为,此木桩的力量远在它之上。”哲人感慨万千地说:“木桩效应啊!”人们在驯化家畜时,也经常采用“木桩效应”,不尽人意时就打它。久之,它的兽性就会得到很大改良。森严的教学秩序“锁起”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

8、试教育中的“拉、背、打、罚”式的罚抄百遍、背题、背书等“惟分数是举”的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围绕着一个个“书桩”、“师桩”、“标准桩”、“答案桩”、“分数桩”高速旋转的“机械人”。我们教育中的大量“桩钉”复制出了太多的“千人一面”、“万众一心”、“异口同声”、“不谋而合”、“墨守陈规”、“整齐划一”。这样的现实不得不令人咋舌、令人叹为观止。“千钧木桩”扼杀的又岂只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四、 拒绝尝试效应在水族世界里,土鲮鱼是珠江流域等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它体侧扁,头短,口小。喜食鲦鱼。科学家在一个大鱼缸中,放入几条土鲮鱼和几条鲦鱼,并在两种鱼之间用一块无色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当

9、土鲮鱼突袭鲦鱼时,便会重重地撞到玻璃板上,经过多次被撞得头晕脑昏后,土鲮鱼就再也不去尝试吃鲦鱼了。即使抽掉玻璃板后,鲦鱼近在唇边,土鲮鱼也不去吃它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心态的麻木和拒绝尝试。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因为缺乏自信心的人将一事无成。”因此在教育中我们不应让学生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感到沮丧。可事实上,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为了追求高分率、高升学率,我们不惜使出了“丢脸式教育”和“心罚”等措施。那些“低差生”、“后进生”、“问题生”他们在学习上遭遇了无数次失败,在人格上遭到了无数次打击,在心灵上遭受了无数次折磨。久而久之,他们所剩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气馁和麻木,更多的是心灵上和人

10、格上的病态与扭曲。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都应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深切的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成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提高。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因而成功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和成就动机,从而形成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和赏识教育,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大胆地进行尝试,并取得成功。五、 失败归因效应1967年赛利格曼教授用狗证实了“失败归因效应”的存在。他把一只狗关在一木笼内,笼内有通电设施,当狗受到电击时,便四处冲撞、上、下爬翻,拼命地想逃出木笼,但经过数次挣扎后终以失败而告

11、终。持续演练了“关进去、电击、无效、放出”程序后,当这条狗再被关进笼内受到电击时,它最终不再作任何冲撞,瑟瑟发抖地趴在笼内无助地忍受着电击。此时,教授已把木笼的开关打开,它只要一撞木笼就可以出去。但它已不再去“冲撞”了,但当关进另外未受过电击的狗时,它们都容易地撞开门逃出。教授指出:当动物经过努力无法避开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景时,便获得了“失败的经验”。这种“失败的经验”,会对它今后应对“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作用,迫使它消极地接受这种“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景”,不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他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到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

12、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障碍。现在的教育过分看重分数,并以考试成绩为惟一评价学生的标准。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时,教师、家长便会全面否认他的能力,认为他一无是处、前途渺茫。长时间的轻视和打击,也自然地使学生形成了“失败归因效应”。凡事他都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自己什么也不好,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更谈不上想创新、想出人头地;更多的时候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哀怨人生。这样的教育扼杀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可怕的是促使他们形成了“失败归因效应”,很可能导致他们失败的人生。总上所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实现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和对人格的健全塑造。参考文献:1.张德秀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测.心理科学,1984.4出版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