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版MBA浙商制造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09979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302 大小: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根版MBA浙商制造_第1页
第1页 / 共302页
草根版MBA浙商制造_第2页
第2页 / 共302页
草根版MBA浙商制造_第3页
第3页 / 共302页
草根版MBA浙商制造_第4页
第4页 / 共302页
草根版MBA浙商制造_第5页
第5页 / 共3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根版MBA浙商制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根版MBA浙商制造(3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根版MBA浙商制造浙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他们的产业都很低层次,他们的规模都很小;他们多是家族制;浙商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很保守;他们的管理像风筝一样牢牢地抓在手里;他们从事的多是传统产业,很少高新技术 前言: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制造商” (代序)“浙商”在路上一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角度来为轶清的这部新著作序,尽管我是最早知道他要开始这次创作并对之深感兴趣的人之一。伟大的理论与活泼的现实之间似乎总纠缠着一些难以化解的敌意。就好比此刻,面对 轶清的这部耗时经年、洋洋洒洒的书稿,我却始终无法从他给出的结论与描述的事实中寻找到令自己信服的对

2、应。轶清告诉我们:据2002年底的调查,民营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达4500亿元左右,比大一倍,作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两大民营经济模型,企业所迸发出来的成长后劲和活力令人惊奇;另一份同样让人吃惊的数据是: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最终产品的产量中,有109种居全国第二,154种居第三位,56种产品是全国冠军。可同时,轶清又告诉我们,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他们的产业层次都很低,他们的规模都很小;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全国水平小1/4,尚无一家百亿规模的企业。在过去的20年里,浙商的成长延续着一条十分清晰的轨迹:早期的走私、制假、售劣使很多胆大的农民商人捞取到“第一桶金”

3、,在他们把这些商品贩售到全国各地的同时,便开始编织起一辐射全国的销售版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专业市场出现了,成为全国日用小商品、轻纺及机械加工产品的物流凹地,年物流超过百亿元的市场比比皆是,流通带动了乡土企业的成长,而市场与企业的两轮驱动,则完成了浙商的原始积累,这样的演进一直从20世纪70年代末持续到90年代初。在这以后,从流通中赚取到的金钱又源源不断地沉淀到了实业之中,专业市场所形成的流通优势进一步催生出了以劳动密集型和高度专业化为特征的实业模型,在各地冒出很多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专业工厂,譬如一个人由上而下的全身装束眼镜、领带、衬衫、西装、皮带、袜子、皮鞋、打火机、圆珠笔等等,其产

4、量之最均在。而这些高度专业化的工厂又以惊人的成本优势开始它们各自的海外倾销之旅,这些年经济的高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外贸增长,而其核心能力,便隐藏于此。这种成长模式的优劣,交错如麻,一言难辨。市场触角的敏锐与战略意识的缺乏、经营谋略的凌厉与资本理念的滞后、谋财心态的膨胀与人文气质的短缺,专业水准的高超与行业空间的狭小便是在如此狭窄的现实走廊上,轶清企图找到理论与事实交汇的那个亮点。他在书中所提出的种种设问,以及为解开设问而给出的种种思考,其行为本身已构成了商业思想上的生动悖论。二这些年来,关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界定与识别正成为一个让人兴奋的话题。徽商、晋商、潮汕商,这些已经蒙上烟尘的

5、“金字匾牌”被重新翻拣出来,2000年,一位叫王辉耀的“海归”在发起了一次“新华商大会”,更是把这一“运动”推向了高潮。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界定与识别似乎正成为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命题。在这期间,轶清显然是踏实而理性的。这是他为浙商所写的第二本书,两年前,他为他所在的报社主编过一本财富与未来走近浙商,而在这本新书中,他则试图“走进”浙商。书中所涉及的浙商都是现今在商海中闪耀的“明星”,其中我相识大半,即便不识的也已耳熟能详,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江南商人的机敏、坚韧与务实,大抵能代表“浙商”的所有生命基因。我并不能完全地赞同书中的观点和赞誉,可是轶清所进行的工作却无疑是十分有价值的,他从一个人文关

6、注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解读这中间当然可能有正读、误读和反读,其实结论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描述本身。然而,有一点我很想在这里表达:在这一“浙商俱乐部”中,某些企业家身上的戏剧化特质,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或者,因为行业特殊的缘故,使他们更容易接近聚光灯。但是我却宁可相信管理学家吉姆科林斯所说过的话:“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没有什么比明星CEO的增多更具破坏性实质上,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能够使企业脱胎换骨的那些领导素质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我更认同轶清的一个判断:“浙商的厉害,主要不是叱咤风云的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三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部绝妙的作品。光荣与梦想

7、,骚动与苍凉,大自然的破坏与重建,人的观念的颠覆与涅,社会秩序与经济体制的重构与转型,确切地说,迄今,身在其中的我们并不能十分明确地描绘出这个变动时代的真实轨迹。我们所从事的财经研究与创作尤其如此。我们都在路上,我们的思想的翅膀还没有飞翔到足以看清整条道路的高度。思考如此,实践似乎亦如此。我们的“浙商”们也都在路上,他们的事业如同一株株正亟待风雷考验的大树,淘汰别人与被别人淘汰,是这代企业家在未来数年将面临的最为惨烈的命运抉择。美国管理学家阿德赫斯在有生命的公司一书中透露过一个秘密:在过去的20年里,财富杂志评选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平均寿命还不到50年,而那些存活下来的幸运者中,至少有45%

8、每10年会遭遇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而这些企业为什么还能生存下来呢?德赫斯的分析是:这些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实用目的的同时,还把重点放在诸如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建设上。长寿公司不会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企业主和鼓动追求利润及价值的经济体,他们认为自己是另外的生命系统由为他们工作因而也属于他们的人所组成的生命系统。所谓的“生命系统”,其核心便是一种可持续的价值认同,是一种对社会的关怀和资源正当利用的尊重。而事实上,现今中国的所谓“企业家群体”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认知深度。这正是我们所能够期许的。这也是我们所愿意期许的。是为序。2003年1月 前言一:浙商是谁? 当今中国最有人气最会赚钱的人群!下面这一份不完全,可

9、以证明这绝非一句虚妄的断语出任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会长的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美国财富杂志的投票评选中,刚40出头的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荣登“2001中国商人”榜首。资深企业家根生,是1988年第一届中国优秀企业家二十位得主中,至今仍然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仅有的两人之一,并且越活越青春。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2000年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成为50年来中国企业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而福布斯的首富榜,人更是常客:2000年“中国50首富”排行榜,9位企业家榜上有名,比例将近1/5。拉长了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首富100位企业家中,人最多,有17个;从

10、企业总部所在地看,和各有14个,是上榜企业最多的省份,惟一的区别是,总部位于的14家企业,几乎全部是做大后从外地迁入的。尽管福布斯中国富人榜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国官方的统计结果并没有否定这些估计,甚至更为乐观。1999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1/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十强。而在2000年,“500强”中的“企业”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家,一省就独占1/3强。2001年,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增加到5家,“或者说”7家,因为第一名联想的总裁元庆,第七名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都是人。而这每一家民营企业身后,都站着一个或一群身家殷实的“浙商”。

11、2001年9月底,省民营企业突破20万户,全省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已超过16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已达24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数也居全国首位。全省私营企业总户数、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个体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额、社会商品零售额均居全国第一。是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的“资源小省”,但GDP总量已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四位;人均GDP高出全国平均数近一倍,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也已超过,居于首位。知名的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在地区进行的一项企业界人士调查结果显示,商人是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

12、;商人次之。在,浙军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不仅仅在、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村”、“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你发展,我发财”。民间有一句评价南模式和模式差别的话:“南每镇有一二个能人,个个是能人。”因为的起家是靠家庭工厂,社会总动员。人看到有生意可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行了,再盖厂房,做大了才请管理人员。人就是用这种办法换取效率,把握市场机会。“人有10万元,绝不会像地

13、人只用5万元,留5万元备急,他不仅把10万元全投进去而且还借款,以便在市场上尽力获得竞争优势。”以打工仔身份投身到商界的青年、正泰集团宣传处长廖毅如是说。许多人不惜失败后又重操旧业弹棉花。商人在很多场合被视为浙商的代名词,事实上并非如此。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县,即使原先的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工商业活跃,都有大批人外出做老板,不是打工,哪怕是养鸭种香菇,也是承担投资风险的业主。浙商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浙商的“善贾”之名众口交誉,民间“浙商不倒”的说法也不胫而走。“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一句“商谚”,但这句话也许倒过来说更为准确“哪里

14、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市场,这种浙商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型流通业态,在全国开花结果,有的地方甚至到了“无浙不成市”的程度。在全国“”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西部省份的负责人就曾提到,假如商人全部撤出,(那里的)市场就得关门歇业。遍布东南西北各个角落的几百万浙商,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游商部落”。他们带去的是实干聪明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为当地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税收,而且他们的观念和思路,是一颗启蒙的种子,这是浙商对全国人民的贡献。 前言二:浙商看起来有点小 浙商常常是各类排行榜的主角,但如果以此认为浙商有爱上镜头的偏好,那很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结论。一般认为,浙商并不喜欢抛头露面,即使出镜亮相也往往

15、是低调的。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营养米粉销量已经是亨氏两倍的未来食品公司老板敏德,在1998年全国抗洪救灾晚会上的那句自我介绍,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捐出百万元巨款,作为嘉 宾被请到台上,可面对话筒,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富阳的一个个体户。既不说自己是谁,也没有提企业的名字。多好的宣传机会啊,他放弃了。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宣称,“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说来,下面这些特点在浙商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一、刻意低调,公众知名度甚低。浙商不喜欢见记者,年销售几亿几十亿元的大公司老板没有一篇个人专访,在浙商中并不稀奇。其次,浙商们也不喜欢到公众场合露面,即使是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重要的场合。比如,企业的千万元捐赠仪式,他会派代表参加;上级领导莅临考察,他也不一定赶回来陪同。再有,不多报销售利润,也是多数浙商的共同爱好。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首富对福布斯说“不”,就是如此。2000年“中国50首富”排行榜,九位企业家榜上有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其中至少有四位企业家表示“不会认可”排行榜。浙商的这种“对待荣誉有如对待批评”式的反应,与经常可以听到的国其他一些地方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统计“注水”夸大业绩比较起来,其不爱出风头的个性,显得十分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