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99729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向预测本专题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知识与技巧的梳理【知识框架】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2、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

3、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2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

4、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租佃制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形成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作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例题】(2017课标全国卷,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5、【解析】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答案】A【解题技巧】运用排除法,读表认真分析选项,土地制度形式以哪种为主,读表可以知道20130亩,占的户数比最高,表明土地并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排除错误的和无关的选项。考点二 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例题】 (2017全

6、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

7、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答案】C【解题技巧】定时空,明关键。唐中期出现南方的茶饮在北方较普遍,正确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正确选项。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

8、“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例题】 (2016课标,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根据材料中“百

9、年前”与“如今”雇工,即手工业者地位待遇的对比可知,明末的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明末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者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手工业者,未涉及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解题技巧】定时空,明关键,题干材料参照法。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结论。考点四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时期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

10、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

11、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例题】(2017课标,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

12、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答案】A【解题技巧】运用排除法,首先在图中找出题干中涉及到的地方,分析选项,根据常识可以推断B项错误;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无法从给出信息中得出。(45分钟)限时训练经典常规题1(2016全国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题思路】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

13、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

14、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B3(2015全国卷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答案】C4(2015全国卷)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题思路】以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答案】B5(2017课标,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