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97738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师 说课题师 说课时3考点、知识点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4.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和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目标(分层建议)一艺学院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4.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和谦虚好学的风气。A部硕翰学院教学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 教师点拨,学

2、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4.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B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4.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和谦虚好学的风气。重、难点(分层建议)一艺学院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A部硕翰学院教学重点、难点:1

3、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B部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3.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4.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师”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超越“时代”(当时社会)的创新思想观点(“师”的含义及师生关系方面的观点)的理解是难点。学习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建议教师活动建议调整记录(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

4、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二)关于文体“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

5、“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四)探寻背景: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

6、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五)课文分析 1.第一自然段: 文章在开篇提出“学者必有师”的论点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明确: 为什么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呢?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所以跟从老师学习很重要。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作者韩愈看来,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呢? 明确:懂得道理比自己多的人即可。应该突破年龄差距、地位差距等因素这是我们在选择老师时应该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 立足于这样的态度,在选择老师方面,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标准呢? 明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诵读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正如作者所言,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

7、理的,有疑问,就应该向老师请教。这个道理似乎太明白简单不过了,但作者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地阐述从师而学的道理呢?作者到底是在针对什么问题在此长篇大论呢?(是不是当时的人们都不好学?) 明确:主要针对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师”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 明确:耻师以从师为耻(主要是指某些士大夫) 耻学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针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作者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批判。 对“耻学于师”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作者主要是通过三组对比来实现的?(1、2、3组读第二自然段,第4组在听读中找出三组

8、对比) 板书:古圣人今众人圣益圣,愚益愚 对子对己小学而大遗 百工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这三组对比中,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示例: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学习条件;逆境更成才) 3.第三自然段 返观第一二两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在正面阐发中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从对反面的批判中阐发中心论点。正反对举,阐释了从师学习非常必要这一道理, 那么,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圣人无常师:孔子从师而学 不仅举例,还在段首又提出了一个分论点。举例对于文章主题的论证有何作用? 明确:说服力增强,使文章对古道的阐

9、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作者在这里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里所讲的老师,不仅仅局限于象我们这样的教书先生,只要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做老师,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能者可居之。 所以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你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个象孔子那样实践古人从师而学之道的例子? 点拨:第一,“程门立雪”的杨时。 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0、。”本典故体现了杨时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第二,毛泽东向李达、艾思奇请教哲学问题。 小结:这是古人伟人的从师而学之道,符合韩愈从师而学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4.第四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2、4组读,3组的同学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确:写作缘起 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李蟠)(勉励) 仅仅是写给李蟠的吗?还是写给谁看的呢?(当时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士大夫阶层)(劝谏) 仅仅是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吗?还是写给谁看的?(今天的我们) 小结:正是这种穿越

11、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六) 拓展与小结 1.师说的创作至今已有1200多年,那么,课文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呢? 你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观点1:选择老师应该不论少长贵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问高者未必地位高,地位高者未必学问高。求学的人,务必虚怀若谷,多方请教,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观点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而很多行业往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一个行业的佼佼者,在另外一个行业可能就是门外汉(庄稼汉搞IT,文理教师的分工)术业有专攻学英语,三级四级六级大学生辅导中学生,教授辅

12、导大学生(闻道有先后) 观点3:不能自满(孔子从师而学的例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请教,也即“不耻相师”,虚怀若谷。我们不能一有点成绩,就像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那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平等、互助。 2.课堂小结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习课文内容。根据设疑讨论交流,了解

13、课文内容。3.学生举手发言,畅所欲言,表达不同观点。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1.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2.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3. 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