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072233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练习题 .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寓言二则主备人:张敏 审核人:七年级备课组班级 姓名 家长签字 等第 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置之其坐 坐: (2)而忘操之 操:(3)反归取之 反: (4)遽契其舟 遽:(5)楚人有涉江者 涉: (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

2、,并按要求归类。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6翻译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9填空。(1)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是_。刻舟求剑选自_。(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 _。10.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

3、明。 参考答案古代寓言二则基础题1(1)l(2)su (3)nng(4)j q(5)du d2(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3(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4(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5之:指量好的尺码之:到去之:指剑(1)(2)6(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5)像这样去寻找丢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7(1)反映他思想

4、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8(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9(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10.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幼时记趣基础题1(略)2(1)当作(2)观察(3)眼力(4)同“僵”,僵硬(5)用(6)因此3(1)D(2)B

5、(3)E(4)B4(1)C(2)B(3)A (4)A5A、D(均代“情景”)阅读题1浮生六记沈复 三白 清2.略3.略4.明察秋毫、怡然称快、庞然大物5.观蚊如鹤、观虫争斗、鞭打蛤蟆 “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主备人:张敏 审核人:七年级备课组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藐小( ) (2)鹤唳( ) (3)怡然( ) (4)土砾( )(5)丘壑( ) (6)庞然( ) (7)童稚( ) (8)凹凸(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词义。(1)作青云白鹤观(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3)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6)故时有物外之

6、趣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A做 B当作 C认为 D因为 E被 F是(1)项为之强( ) (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4)凹者为壑( )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A第三人称代词 B自己的 C这、那 D连词(1)神游其中( ) (2)常蹲其身( )(3)使其冲烟飞鸣( ) (4)必细察其纹理( )5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 )( )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项为之强阅读题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

7、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幼时记趣选自_,作者_,字_,苏州人,_代作家。2解释字词。(1)拟( ) (2)强( )(3)素( ) (4)唳( )(5)鞭( )3翻译下列句子。(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作青云白鹤观(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5)盖一癞蛤蟆也4.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 、 。5.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几件趣事?作者能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