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71301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说明顺序;2.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3.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1.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2.引导学生品味阿西莫夫科普文的魅力。教学方法:1迁移教学法。中学生都很喜欢读科普文章,比如百科知识、科技博览等等,课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然迁移到本文中来。 2导读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型,在教师有效的导读引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能力。 3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结合课文和课下

2、注释学习生字词。搜集整理自己曾经读过的科普读物,并总结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查阅有关阿西莫夫的生平,课外阅读他的其它作品。教师:搜集整理阿西莫夫的生平资料及作品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说明顺序;2.赏析语言,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教学流程:(一)迁移导入话科普师:(开场白)据了解,同学们在课外都很喜欢读科技博览、小牛顿、十万个为什么、有趣的科学等等,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读过哪些类似的书籍?并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阅读体会和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话科普)以上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而且能够将深奥复杂的知识

3、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科普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科普文,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家作品介绍:阿西莫夫背景补充:恐龙灭绝(二)导读探究理思路由于本文所探讨的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互相影响的问题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间贯穿着作者的横向联系、纵向对比等逻辑推理,复杂而深刻,所以,教学本文读懂文章是关键。因此,教学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作必要的点拨。一读:明确本文的写作说明对象,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判断本文的说明类型。明确:(1)说明对象:不同

4、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说明类型:事理说明。二读:为了让读者信服这个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推理的?能不能用语言进行简述?并勾勒出作者的逻辑结构图?(这个过程较为复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过程中适时引导,并将问题分解,对学生的答案要做恰当的修正,不过要引导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答案。)总结:两篇短文共同说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三)赏析词句品语言例句1: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简析】句中的“肯定”一词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例句2: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简析】“

5、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和准确性。例句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简析】该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例句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简析】“但谁愿意这样做呢?”一句简单的反问,给客观的说理带来了幽默风趣感,使读者顿时获得了轻松愉悦感。例句5: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简析】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6、,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由这两句统摄全文的内容,使得文章逻辑严密,结构完整。例句6: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简析】这段话与文章第一段相呼应,正好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行文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四)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提炼升华,归纳阅读说明文的方法;3.反思总结

7、,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一、质疑解难明重点重点1: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每个大陆曾经都有恐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泛大陆先是分成了四块,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于是,恐龙也就遍布了每个大陆。由此也就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也同时证明了作者在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重点2: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撞击说”是如何被说明的?【明确】由以下几个方法来说明:(1)科学实验说明。二氧化硅处在

8、高温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了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产生斯石英。(2)事实说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能够产生斯石英;原子弹爆炸试验场地可以发现斯石英,说明斯石英是由巨大的压力形成的。(3)逻辑推理说明。恐龙灭绝是在6500万年前,而在6500万年前形成的岩层中却发现了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又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所以,它们只能是由撞击形成,说明: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重点3:恐龙无处不有说明了“大陆漂移说”而被压扁的沙子说明了“撞击说”,那么短文两篇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恐龙无处不有一文通过在不同大陆发现恐龙化石引发了“大陆漂移

9、”的逻辑思考,得出了“大陆漂移说”的结论;而被压扁的沙子又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引发了作者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新思考,最后得出“撞击说”。两篇短文分别由生物领域的新发现影响到地质学的新思考和地质学的新发现影响到地球物理学的新推论,共同说明文章开头的一个观点,即全文的中心:“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二、提炼升华懂方法1这是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学习,你能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科普说明文了吗?预设: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往往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阐释复杂深奥的知识原理的说明文。2你能从这两篇

10、文章的学习中总结出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吗?预设:(1)明确说明的对象(问题)是什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品读重点句子或段落,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艺术;(4)要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三、反思总结谈收获读这两篇短文,你有何感受、收获?(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回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感受,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预设答案:1.获得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比如:生物学方面,恐龙生存演变的历史、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布、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地质学方面,“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火山爆

11、发说”,“行星撞击说”,斯石英的成因、特性、分布情况,金刚石的特性等等。2.有了重大发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如:“大陆漂移说”改变了我对地球结构的认识;“撞击说”揭开了恐龙灭绝的千古之谜。3.似乎跟随作者做了一次科学的探险,获得了一种探索科学世界的乐趣。4.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作者的推理很严密,得出结论很有说服力,读的过程对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和提升。5.获得了一种写作的智慧,作者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引人入胜;语言很生动,善于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将问题解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另外,语言很诙谐很幽默,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积累拓展四”。2.完成课后“积累拓展五”。附:板书设计活跃的思维 严密的推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生物学) “大陆漂移”(地质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恐龙并不适合在寒冷地区生活)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成因 斯石英的特性 “撞击说”(恐龙灭绝原因)(生物学) 斯石英的分布 (地质学)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