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64962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初步学习写新闻。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3. 情感目标:感受和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革命成果,珍惜现在的生活。二、重点、难点:1. 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新闻的特点。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3.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三、重点解读分析:(一)一起来读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二)作者、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1. 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2. 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当时满怀豪情写下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3. 新闻的一般知识(1)什么是新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有几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A. 内容真实准确;B. 报道迅速及时;C. 立场观点鲜明;D. 语言简明扼要。(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内容明确、简炼、突出。正

4、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二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 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

5、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三)要点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 你能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都是什么吗?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4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6、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 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这则新闻标题的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使胜利的豪情跃然纸上。4. 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各有什么特色?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

7、发展之中。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4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出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5. 新闻主体部分层次要分明,你知道这则新闻的层次是怎样的吗?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8、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拓展研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顺序,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

9、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为详写?哪路为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10、。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此次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行不行?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

11、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

12、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同时,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四)探究本文语言特点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炼、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1)语言准确例句: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13、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嘲讽蔑视(3)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也使全文语言更凝炼。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 你能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吗?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人物:中原我军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

14、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事件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 你还能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各是什么吗?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电头: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电导语:第一句话。3. 这则新闻没有分段,但内容很多,你能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吗?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15、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4. 品味本文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比较阅读两文的相同点: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两文的不同点: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