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060111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度空间”假说探源及缺陷性思考摘要: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六度空间”假说之上的SNS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交友的一种新的方式。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一个陌生人,“六度空间”假说试图说明的是人们之间联系的普遍性,但因其“弱纽带”的特性“六度空间”假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 关键词:六度空间假说 弱纽带 人人网在我们的生活中,交朋友是每个人必定的一种选择,因为人不可能一直孤立在个人的世界中。那么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你如何认识朋友?排除掉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的双方接触,他人介绍和引荐可能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而六度空间理论,想要表述的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简单的说,你想认识一个人,无论你们住

2、在哪里,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最终找到他,这中间不会超过六个人。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为六度分隔理论和小世界理论等,它指出: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的间隔最多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鲍捷. 微博受众心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六度空间理论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必须通过六个阶段,它试图说明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绝对没有联系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一、六度空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事实上,六度空间理论最初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见的邻接色问题,这个猜想意在探讨如何用数学理论来揭示通过“六度空间”建立起的

3、人际联系。在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的连锁信件实验正式提出了“六度空间”的概念。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学也开始运用六度空间理论解释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现象。(一)连锁信件实验1967年,哈佛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手中。随后,他在今日心理学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正式提出“六度空间”的概

4、念。假设每个个体的社交圈依照“六度空间”不断扩大,最后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覆盖绝大部分的人群,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 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重复的节点,也几乎能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二)“Email”验证实验但是在之后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很多人一直都对其兴趣浓厚,但它只是一种假说。随后,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它们都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 “Email ”来对此进行验证。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程。16

5、6个不同国家的六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瓦兹随机选定18名目标(比如一名美国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亚警察和一名挪威兽医),要求志愿者选择其中的一个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发送电子邮件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发送邮件给目标的亲友。到目前为止,瓦兹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 在另一个研究项目中,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绘制出一张互联网的社会地图。如果成功的话,这张地图将会告诉我们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方式究竟有多少种,信息究竟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还有,整个社会网络实际上究竟有多大。每个参加者将接受一项在线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他们的社会背景、

6、Email使用习惯,还有他们的Email关系网等情况。在参加者们填写完以上调查表之后,研究者们还将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以便发现他们的Email关系网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他们的Email关系网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有什么不同。二、六度空间的传播学发展在传播学中,“六度空间”假说常被应用于解释人际传播。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高度普及,网络人际传播给人际传播模式带来新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人际互动的最重要模式。2008年,SNS社交网站掀起一阵热潮。SNS(Social Network Sofwaret),简单的说是社会性网络软件,是建立在“六度空间”假说之上

7、,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该人脉的帮助,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弱纽带的网络软件。 李晓冬. 应用SNS的电子商务营销方式探讨D.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六度分割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连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人人网为例,通过真实有效的邮箱地址获得注册权使“人人网”成为闭合式的交友

8、社区,当与初流行的聊天室与BBS相比,SNS社交网络只对已注册并通过实名认证的用户开放。每一位新注册用户都被鼓励填写真实的信息资料,用户的个人信息真实度越高、完善度越高,则用户的星级指数越高、享受的服务和寻找到的好友更多。在SNS社交网络中,典型体现 “六度空间”假说是好友推荐,从注册“人人网”开始,网站通过对用户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兴趣爱好、邮件地址等信息的归纳整合,寻找到具有一定关联的用户,帮助寻找相关朋友。“好友”添加、查找功能不仅使用户寻找到熟识的友人、失去联系的朋友,用户之间的人际网络相互交叉、重叠,还能使用户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友圈。这种依据相类似成长、教育经历形成的人际圈往往具有

9、较为同一的价值观,群体之间易产生更多共识,从而产生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归属感,提高用户的粘着度。除此之外,交错重叠的人际结构形成了一个大型连结式环形人际传播网络结构,给网络社区内的信息传播带来便捷。当用户产生内容(日志、状态、照片、信息)时,可以通过“圈人”、“添加日志相关人员”、“分享信息”等方式将信息内容直接传播给目标受众。相比以往的互联网公共社区,SNS社交网络内的这种传播方式能将信息更快速、更直接地传播给目标受众,减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相比互联网门户网站的海量信息,SNS社交网络内的信息更具真实性,有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发布者往往承担“信息把关人”职责,在制作和传播信息过程对内容本身已

10、进行初步审核与删选,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最大程度上实现人际传播。三、六度空间假说的缺陷性通过6个人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但这样一个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笔者肯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我们一生中可能遇上很多的人,有些人对我极其重要,有些人可能无足轻重,如果将所有的人都纳入六度空间之中,缺乏强弱之分,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是不同的。而在基数如此之大的人际关系结构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不断加强的,交往频率越强,关系就越稳固,而强纽带和弱纽带在人际传播的效果中所到达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换句话说,六度空间假说追求的是关系的广度,而不是关系的深度。其次,六度空间所提

11、出的建立联系究竟是何种联系,是实质上有帮助的,还是简简单单知道有这么个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连锁信件实验中,信件到达了经纪人手中,但是这只是此次信息的到达,并且是建立在双方都有这种目标需求的情况之上。但我们需要认识的是,在双方都没有强烈需求的情况下,人际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朋友的朋友即为朋友”的说法在这里就难以实质上的成立,事实上我们可能并没有建立起朋友之间的强纽带关系。再次,六度空间假说还存在阻力问题,假设我想认识奥巴马,我在SNS社交网站上传播该消息,但我可能达不到这样的一个目标,这中间存在的阻力,也就是阻尼问题。简单的说,我们并不可能完全没有阻力地传播任何消息。越是处在高位的人

12、就越不愿意随意改变自己的核心人际圈,假设每个人有30个朋友,信息经过六度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数量足够到达一个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人的级别。如果六度空间的连接没有任何的阻力,来自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所以这就是我想认识奥巴马存在的现实问题。无论如何,现今建立在“六度空间”假说之上的SNS已经逐渐开始发挥它的商业价值,近年兴起的社交网站(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则利用了这种特色,通过网站已有的用户不断地向用户的朋友发出邀请,变用户的朋友们为用户,然后这些新用户再进一步邀请自己的朋友,从而形成每一个客户在网站上的由近及远、像水波一样一层层扩展的朋友圈,使网站的人气

13、迅速攀升。除了扩大网站的注册人数之外,它也确实为人们迅速扩大交友范围提供了某种可能。参考文献:1 朱涛. 微博营销的理论基础和传播策略J. 文化经济,2011.2 王盛. 六度空间是谁的?J. 互联网天地,2008年第2期3 鲍捷. 微博受众心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郑雅真. 新浪微博的发展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吴庆刚. 进入“六度空间”寻觅朋友J. 信息世界,2000. 6 李晓冬. 应用SNS的电子商务营销方式探讨D.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罗大飞. SNS打造属于你的六度空间J. 网友世界,2007年第2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