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121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谈”等。 2、能力目标通过海峡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3、情感态度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

2、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对“和平统一,一国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教学思路及方法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大屏幕打出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

3、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让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设问: 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诗中最后一句“一弯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诗中反映了海峡岸“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这种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一:思念故乡,渴望统一的情怀。学生二:台湾海峡。学生三:海峡岸处于分离的状态。学生四:渡江战役后蒋介石带领残余部队撤往台湾,从此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开来。教师结合时事引导学生:有些分子叫嚣,台湾是独立自主的,谁能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同学们,你们能回击这些分子吗?

4、谁能告诉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二、追根溯源,回顾一下台湾问题的始末:1、历史上海峡岸的交往,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们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互相补充自己所知道的史实。教师巡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并加以指导。学生一:从历史上说,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从三国时期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朝时,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学生二: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学生三: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学生四: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教师补充:国际社公认台湾属于中国。美国历届政府都

5、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看图片,这是美国历届领导人承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才同学们的回顾,我可体到台湾与大陆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教师:从古到今,无论何时台湾与祖国分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同学们你们还记不记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那句诗?诗中怎样说?学生: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教师:今天,岸分离,发展岸关系成为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符合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可海峡岸统一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岸关系

6、的发展历程。三、海峡岸关系变化看岸关系变化表,由学生结合课本和图表,分析岸关系的变化。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同学们阅读课本65页结合第15课的内容,阅读中总结党和政府在不同阶段对台湾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政策:学生一: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学生二: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学生三: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制学生自由讨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一:形成的原因不同:港澳问题是由于西方国家利用武力或欺骗的手段侵占领土,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台湾问题是由于中国内战而导致暂时性的岸分离,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学生二:解决途径不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

7、是在中英、中葡之间进行谈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制”的架构下,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此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讨论,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学生三: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与解决港澳问题有所区别。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2、岸僵局的打破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岸的僵局是怎样被打破的?这些政策有什么意义?(学生自读,教师指导)学生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岸关系

8、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学生二:汪辜谈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学生三: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块,要求学生了解成立的有关情况(成立背景、时间、性质、目的),及达成的共识;指导学生看教材第面的小字资料,了解岸的交往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从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看你有何感想?”(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的含义,特别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3.中美关系对岸关系的影响学生一:“三不政策”美国敌视新中国,以台制华学生二: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性的措施中美关系缓和,并正常化。学生三:成立海基通过海

9、协与大陆进行对话中美关系良好发展学生四:分子猖獗国际反华势力抬头。在这一块,要使学生认识虽然台湾对大陆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比较被动的,他是由我党的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决定的。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教师:同学们,至今岸仍未统一,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现在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先说有利条件吧:学生一: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学生二:邓小平“一国制”的方针,有很大的作用。学生三: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学生四: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岸的人民都希望统一。学生五: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

10、国家的认同。教师:不利因素呢?学生一: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做分子的靠山。学生二:台湾当局和分子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蓄意制造分裂。学生三:岸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五、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台湾形势背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背弃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断鼓吹个中国,蓄意制造分裂。让我们看屏幕上的资料:教师演示99年到03年的表现。在这一块向学生展示一些的行径,帮助学生认识的真面目,如陈水扁的“公投新宪”、变更国名、推行“台湾主体性”教育、入联公投等,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海峡岸日益密切的交往1

11、.看图片,用事实表明岸交往日益密切2.想一想,海峡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甲同学说: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乙同学说:都是中华民族。引导学生回答: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一: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学生二: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学生三:党和政府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等。教材上的个同学说得都对,他们所说的是个有利因素或内在因素。还有更重要的是:学生一:祖国统一符合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学生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四、课堂小结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本课知识点。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制2、岸僵局的打破A、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汪辜谈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五、我们的美好祝愿祝愿海峡岸早日实现统一。六、作业布置:学生收集更详细资料发布在校园网上指定网站。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