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882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21 古文二则面对着“金十斤”,他没有被诱惑,没有被金子的光芒灼伤眼睛,君子之风沐浴着他,君子爱道,小人爱财,他头脑清醒。“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便是君子的声音,坦坦荡荡,威震山川,响彻寰宇。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震。1.了解范晔及其后汉书;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重点)2.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文官不爱钱”“官清民自安”,这是自有官吏以来,人民对官吏的期望和要求。但是,历朝历代的官吏有几人做到了这一点呢?然而,杨震的为官生涯却完全符合人民的期望和要求。千古流

2、芳的“四知”精神,是杨震留传给民族的宝贵遗产,堪称古今中外官吏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这样的古文。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四知古今异义何谓无知古义:没有(人)知道。今义:没有知识,不懂道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怀”,名词用作动词,“怀里揣着”的意思。)子孙常蔬食步行(“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粗粮。)(2)私心古今异义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事。今义:方便合适,便利。)性质悫,少文采(古义:本性。今义: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每三公有所选举(古义:选拔举用贤能。今义: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词类活用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轻”

3、,形容词用作动词,“看轻”的意思。)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时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范晔的文学主张是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四知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四知”即文中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私心选自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私心”即指人的自私心理。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交流点拨】“大将军邓骘”是句子的主语。“而”表示句子的承接。

4、(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交流点拨】“荆州茂才王密”既是“举”的宾语!又是“为昌邑令”的主语。(3)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交流点拨】“至夜”是时间状语,应断开。“以”是目的连词,相当于“而”,是“来,用来”的意思。(4)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交流点拨】“吏人”作主语,“及”表示并列。(5)时人/方之/前朝贡禹【交流点拨】“方之”的意思是“把他比作”。(6)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交流点拨】本句中的“虽”表示转折,是“虽然”的意思。“而”表转折,意“但是”。【交流点拨】(1)在四知中,杨震与王密一番对话,颇见人的性情,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读出语气。(“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读时

5、,神态是非常严肃的、严厉的,可能还有一点失望。“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读时,要语气坚决,义正词严。)(2)在私心中,第五伦对“公有私乎”的回答,要读得舒缓、真诚,展示他的自省无私的精神品质。选学生示范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另选学生点评。点评的重点是文章的语气和句式节奏的把握。然后全班齐读。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达到熟练。【交流点拨】本文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密愧而出”,写杨震拒金。第二层从“后转涿郡太守”到结尾,写杨震的清廉及如何对待子孙。【交流点拨】全文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正廉明。第二层从“或问伦曰”到结尾,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私心

6、”。(二)深层理解【交流点拨】这句话从侧面描写入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后面杨震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为下文发生的事件张本,作了很好的铺垫。文中的“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与下文有怎样的联系?【交流点拨】本句为后文王密夜访行贿作了铺垫。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评价第五伦的?你怎样看待这些评价?【交流点拨】有人认为他可以与前朝的贡禹相比,有人则认为他做事缺少宽容,没有威严的仪表。这些人看待评价第五伦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也不相同。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客观公正,不要夹带个人的思想感情。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以介绍杨震、第五伦两个人物导人新课。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华阴人,少时聪

7、敏而且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后来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从师者如市。50岁时,经朝廷大将军举荐,开始步人仕途,升任荆州刺史。任职期间,曾举荐茂才王密担任了昌邑县令。后因受奸人诬陷,蒙受冤屈而死,后沉冤昭雪,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建了“四知书院”。第五伦,字伯鱼,东汉大臣,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曾任司空。耿直公正,建武年间举孝廉,任会稽太守,以清节著称。在朝中做官一心奉公,始终保持清廉。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

8、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属官,多至二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曾一再上书,要求抑制外戚骄奢擅权。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人物【交流点拨】“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是杨震拒贿时说的话,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后来此八个字演变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杨震看来,让后代做清官的子孙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这句话掷地有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视功利如粪土、洁身自好的高大形象。第五伦在感情上有私心吗?你怎么看待第五伦的这些私心?【

9、交流点拨】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这些“私心”实属人之常情,他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由于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的私心。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二)走进语言课文是怎样刻画第五伦谦虚自省的形象的?【交流点拨】本文首先用两件事来正面表现第五伦的奉公无私。一是“诸子或时谏止,(第五伦)辄叱遣之”,二是“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然后作者用第五伦自己的话谈对故人的友情、对儿子的亲情来证明他的真无私。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无私、真正的公正廉洁。(三)走进写法两篇文章在表现

10、主题、事件安排、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何异同?学生自由评说,教师可适当点拨,充分讨论后,归纳以下几点。【交流点拨】(1)主题:两篇文章都是写做人做官的。但角度不同,四知写杨震清正廉洁,赞扬其不受私谒的高尚品格和作风。私心写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赞扬其高尚无私的品质。材料选取:四知通过杨震拒金和如何对待子孙表现人物。私心简略介绍第五伦两件奉公尽节的事,再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都是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手法:两篇文章都用个性化的语言,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形象。四知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短短

11、八字表现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私心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讲“私心”,语言真诚、简洁,使人扪心自问,促人自省。四知以杨、王二人对比和写邓骘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私心中用第五伦承认自己有“私心”,来突出人物性格,来衬托他的真无私。用“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四)走进主题自读课文,归纳主题。【交流点拨】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杨震身居高位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私心通过描述第五伦自觉从内心深处挖掘私心,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三

12、、拓展延伸(一)再次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围绕问题在课文中搜寻有关信息,圈点勾画,然后小组分析、归纳、总结,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你对杨震的认识。用一个词语概括。【交流点拨】廉洁自律谈谈你对第五伦的认识。用一个词语概括。【交流点拨】谦虚自省这两个人物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交流点拨】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的私心。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高尚,有口皆碑,这对于我们所有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仍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二)称谓的避讳。称

13、谓的避讳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遇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都会避开这些字,而采用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开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等;二是私讳,是指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避讳制度的起源时代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周代,有的说是夏商或者春秋。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在避讳的年代,如果不避讳,后果是很严重的,甚至会因此丧命。本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一句中的“茂才”即秀才,就是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三)关于后汉书。后汉书采用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分类而叙)而不按年代的先后。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又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后汉书又新立了一些类传,如党锢文苑逸民列女等,便于因人见事,可以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历史现象和问题,使史书更富有时代特色。在史传文学中后汉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史和人物性格塑造。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