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72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第一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二、文学常识作者列子别名御寇评价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代表作

2、列子三、梳理式练习1.字音太行(hng)高万仞(rn)冀州(j)惩(chng)塞(s),迂(y)汝(r)魁父(ku)荷担(h)叩石(ku)箕畚(jbn)孀妻(shung)始龀(chn)智叟(su)固不可彻(ch)亡以应(w) 一厝(cu) 陇断(lng)2.重点实词年且九十(将近)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聚室而谋曰(家)吾与汝毕力平险(你)杂然相许(赞同)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以君之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削减;小山)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疑问代词,哪里)投诸渤海之尾(之于)遂率

3、子孙荷担者三夫(挑;成年男子)叩石垦壤(敲,凿)始龀(换牙)寒暑易节(交换;季节)固不可彻(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3.通假字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4.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固不可彻(顽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固若金汤(坚固)(3)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蝉则千转不穷(尽)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穷凶极

4、恶(极端)(4)如:其如土石何(把怎么样)如鸣佩环(好像)自以为不如(及)如法炮制(依照)如意算盘(符合)(5)通:指通豫南(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政通人和(顺利)通计一舟(全,整个)5.古今异义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乃,并今义:曾经)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负荷今义:荷花)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何苦而不平(古义:

5、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6.词类活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惩山北之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聚室而谋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7.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帝感其诚被动句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8.文句翻译(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译: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曲折绕远。(8)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面,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9)杂然相许翻译:

6、纷纷地表示赞成。(10)投诸渤海之尾翻译: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1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翻译:凿石头铲土,用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翻译:冬夏交换季节,一年才往返一次。(1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翻译:凭着你这点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坏。四、整体感知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2.课文的结构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

7、胜利。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

8、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

9、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

10、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分析课文第四段。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二、写作特色、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开头写二山

11、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的烘托了愚公。、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三、结构图解【语段阅读】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

12、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释堵:墙。睨:斜着眼睛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纵:放开。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咳嗽不绝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B.陷入尺许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C.老人寂然无声然胡不已乎?(公输)D.叟能如是乎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解析:A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断”“隔绝”;B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大约”“认可”;C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这样”“但是”;D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是“这”;故选D。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杨

13、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4.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或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