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553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教案【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结合文下注释,读懂文章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2、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拳拳忠心,领会三项建议的进步

2、性和借鉴意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学法指导】本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宜先按文后示例,读准节奏、停顿;结合文下注释,粗知文句大意;然后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耿耿情意【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1、

3、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

4、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三、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

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

6、张圣听(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三、

7、四自然段。问题探究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小结:这一段把

8、“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问题探究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

10、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

11、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

12、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3、实词总结道 道路。“中道

13、崩殂”。办法。“咨诹善道”。遗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 是。“俱为一体”。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论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议论。“每与臣论此事”。无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行 实行。“然后施行”。行为。“性行淑均”。()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益 益处。“有所广益”。增加。“至于斟酌损益”。虚词总结而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于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到。“还于旧都”

14、。以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译文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将此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自暴自弃,任意称引譬喻,言而失义,因之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

15、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都是贤能老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增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