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400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品味、欣赏,体会重点句子;学习分析人物形象。2.体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广的情怀和复杂的情感。二、重点、难点:1.学习如何通过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在深入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挖掘。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自古以来故乡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话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

2、肠人在天涯。”历代文人骚客借诗句表达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却有所不同,他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展现出了不同的故乡情怀。(二)了解故乡,我们必须先知道1、关于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的黑暗之中,“寄意寒星”让它转达我对祖国同胞的致意,但同胞不能理解,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3、。”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无数有志之士不断寻求救国之路,鲁迅也是这众多有识之士中的一份子,弃医从文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意在用文字针砭黑暗的现实,唤醒沉睡的民众。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逝世时美国作家斯诺为鲁迅先生写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挽联把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嵌入了其中,“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乡就是选自其小说集呐喊。2、关于写作背景:小说集呐喊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

4、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

5、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我”不是指鲁迅本人。(三)探究学习。文章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A.回忆中的故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回忆中的故

6、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的故乡。1.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2.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

7、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3.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沙地。但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

8、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我们可以看到,“我”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同时更是一个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与少年闰土的接触和情感交流中想象出来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更是“我”少年心灵状态的一种折射。这颗心灵是纯真的、自然的、活泼的、敏感的,同时又是充满美丽的幻想和丰富的想象力的。它没有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缚,而是在与少年闰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一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B.现实中的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

9、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它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这时的“故乡”是由三种不同的人及其三种不同的精神关系构成的。人物一:闰土(通过人物变化展示小说主题)外表:昔日: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小英雄)今日: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

10、裂,像是松树皮了。(木偶人)言语:昔日:滔滔不绝地说新鲜事(口齿伶俐)今日: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对“我”的态度:昔日:“只是不怕我”,送贝壳鸟毛,告诉“我”许多新奇事(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今日: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彼此间隔了厚障壁动作昔日:敏捷轻快今日:木讷缓慢性格:由天真、活泼、聪明、机灵变为淳朴、善良、迟钝、麻木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

11、,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

12、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法关系,而所有这些封建礼法关系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之上的。帝王与臣民,大官与小官,官僚与百姓,老师与学生。父亲与儿子,兄长与弟弟,男性与女性,都被视为上下等级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平等的地位,也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力,上尊下卑、“上”对“下”是指挥,是命令,是教诲,“下”对“上”

13、是服从,是驯顺,是听话。闰土之所以说小的时候是“不懂事”,是按照现在他已经懂得了礼法关系来说的,“我”是少爷,他是长工的儿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我”尊,闰土卑,他那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卑贱地位,在“我”面前毫无顾忌地说了那么多的话,都是极不应该的。但那时年龄小,可以原谅,一到成年,中国人都要遵守这样一套礼法关系。不遵守这套礼法关系,就被中国社会视为一个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人了,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惩罚。闰土就是在这样一套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但一旦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

14、人与人的心灵就无法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在“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我”怀念着闰土,闰土也怀念着“我”,他们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两个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我”想到故乡,首先想到的是闰土,闰土实际上也一直想念着“我”。“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只要想到他和“我”在童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们就能够想到,闰土的这些话绝不是一般的客气话。两个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闰土也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颤抖着多少真挚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他形容不

15、出来了,也表现不出来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开时所发出的那种带血的声音。闰土不再仅仅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经无法诉说,无法表现,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但同时也透脱着一种“冷”。在这种“冷”的氛围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内心里。两颗心灵就被这个称呼挡在了两边,无法交流了,也无法融合了。所以“我”“打了一个寒噤”,知道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闰土是辛苦麻木而生活。人物二:杨二嫂(依然是写变化)外貌:昔日: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今日: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语言:“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