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020774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8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述评 毛锐 内容摘要二战后 英国工党政府先后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 战后国有化运动是英国工 党 社会主义试验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英国二战后形成的 共识政治 的产物 国有化加 重了 英国病 造成经济停滞 通货膨胀和工业关系的紧张 1 9 7 9年5月上台的撒切尔政 府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试图摒弃凯恩斯主义 从而开始了举世瞩目的 撒切尔革命 关 键 词国有化共识政治英国病 作者毛 锐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博士 济南 2 5 0 0 1 4 英国以私有制立国 但在私有经济中也存在国有的 成分 早在1 6 5 7年 英国便成立国有的邮政总局 在全 国发行邮票 经营

2、全国的邮政业务 1 9 3 3年 政府还建 立公有的英国海外航空公司 并在1 9 3 9年兼并长期接受 国家资助的帝国航空有限公司等 从总体上看 这些举措 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国有化 英国国有企业的空前发展 还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自二战结束到2 0世纪7 0 年代末 英国工党先后掀起两次举世瞩目的国有化高潮 国有化是英国工党 社会主义试验 的 重要组成部分 1 9 4 5年7月 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首相 开始推行 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 改革政策 以求推进 英国经济的恢复和重建 国有化即是这一改革的主要内 容 由此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 从1 9 4 5年到1 9 5 1年

3、艾德礼政府先后通过8个国有 化法令 将英格兰银行 煤矿 1 9 4 5 航空 1 9 4 6年 电报和无线电通讯 运输 电力 1 9 4 7年 煤气 1 9 4 8 年 和钢铁 1 9 5 1年 等行业实现国有化 1 9 5 1年1 0 月 保守党的丘吉尔政府上台 这一历时6年又3个月的 国有化高潮才告结束 在历经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之 后 7 0年代 英国经济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进入 滞胀 时期 1 9 7 4年3月 再次上台的威尔逊工党政府把国有 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 化高潮 与第一次国有化高潮相比 这次国有化所涉及的 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汽车 船舶 机床 火箭等

4、生产部门 甚至包括电子 宇航等尖端技术产业 如1 9 7 7年7月 建立了由英国国内最大的1 9家造船公司组成的英国造船 公司 控制全国商船制造业9 8 的份额 这次国有化高潮 着重挽救陷入经营困境的私人企业 并且借助国家力量来 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实现企业的现代化 经过两次国有化浪潮 到1 9 7 9年 国有企业在英国 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英国大小国有企业共 有1 6 2 8 3家 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0 5 就 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 1 固定资本约占全国固定资本 总额的1 5 3 大致与私营制造业固定资本总额相等 由 于国有企业多是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又由于它们

5、在本行 业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 重的影响 到1 9 7 9年 在煤炭 造船 电力 煤气 铁 路 邮政和电讯等部门 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1 0 0 钢 铁和航空部门达到7 5 汽车制造和石油工业部门也分别 达到5 0 和2 5 关于英国工党实行国有化的动机说法不一 有学者认 为 工党推行国有化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1 笔者 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英国两次国有化高潮都由工党领 导 除了经济因素外 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英国 国有化的推行一直受到工党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 使 是其 社会主义试验 的一部分 早在1 9世纪三四十年代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提 出生产资

6、料国有化的思想 工党的先驱组织如1 8 6 8年成 立的英国职工大会也都支持国有化的主张 1 8 8 7年 对 英国工党思想影响最大的费边社发表著名的 基本纲领 主张 把土地和资本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出来 向公有制过渡 公有化主张成为后来进入议会的工人代 表提出国有化的主要依据之一 1 9 1 8年2月 工党在费 边社主要领导人悉尼 韦伯的协助下起草了工党的新党章 并获得工党大会通过 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国有化的第4 2 0 0 7 3 际会风云 5 8 条条款 该条款明确指出 在 生产资料 分配手段和交 换手段的公有制 以及对于每项工业或服务业实行公共管 理或监督的最有效的制度的基础上确保

7、体力或脑力劳动者 得到他们勤勉劳动的全部果实 以及可行的最公平的分 配 2 新党章的通过使工党拥有了明确的 社会主 义 纲领 1 9 4 5年4月 工党发表 让我们面对未来 的竞选纲领 声称自己是 社会主义政党 并许诺在执 政后推行国有化 1 9 4 5年7月2 6日 以艾德礼为首的新 政府成立 以国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成为其进行社会改 革的四大政策之首 然而 第一次国有化浪潮之后 工党在1 9 5 1年 1 9 5 5年 1 9 5 9年3次大选中接连失败 围绕国有化问题 的争论 不仅成为工党和保守党之间 同时也成为工党内 部斗争的一个焦点 以比万为代表的工党左翼认为 艾德 礼的改良主义措施

8、并未触动英国社会基础 他认为必须通 过议会斗争掌握国家机器 铲除私人所有制 才能最终建 成民主社会主义社会 以莫里森为首的中间派则主张 保 护现存成果 有限度地进一步实行国有化 以盖茨克尔 和克罗斯兰为首的右翼则把国有化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的 手段 而不是目的 任何进一步的国有化都必须遵循一个 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 只有当非国有化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时才实行国有化 我们的目标不是1 0 0 的国家所有 1 9 5 9年工党再次在大选中失败 当时的工党领袖盖茨克 尔认为 正是党章第4条的内容吓跑了中间选民 于是要 求修改党章第4条 但遭到党内左派和工会的强烈反对 盖茨克尔被迫让步 1 9 6 0年1

9、0月 工党年会又一次无条 件地肯定了党章第4条 此后 1 9 6 3年当选为工党新领 袖的哈罗德 威尔逊并未向党章第4条发起挑战 在1 9 6 4 年大选中 工党在名为 新英国 的竞选宣言中 强调经 济发展和科学进步 突出的是计划化而不是国有化 但是 到了上世纪6 0年代末7 0年代初 英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 日益严重 这使工党左翼力量逐渐加强 在整个7 0年代 工会力量不断向左转 认为 第4条款不仅是理论而且是 一项事业 是我们能够把新精神和活力输入我们经济生活 的基础 并在 1 9 7 3年工党纲领 中提出 如果工党执 政 将把2 5家最大的制造公司 北海油田和其它能源 码头 造船 飞机制造

10、业以及半国有的罗伊斯 罗尔斯 公司收归国有 这一纲领是工党历史上最左的一个纲领 最终引发英国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国有化是英国二战后形成的 共识政治 的 产物 纵观英国战后整个国有化过程 总的来说较为顺利 特别是第一次国有化高潮 1 9 5 1年1 0月 丘吉尔保守党 政府执政后 几乎完全继承和保留了包括国有化政策 福 利国家和充分就业在内的工党政策 从而形成战后英国著 名的 共识政治 英国学者达顿这样概括 共识政治 的特征 工党以实现福利国家为满足 不再追求更长远的 社会主义 目标 保守党认可福利制度 接受有限的国 有化方案 承认某种程度的 计划经济 3 这表明两 党在这一时期的价值取向出现趋同

11、的趋势 为什么保守党政策会向左转与工党形成 共识政治 的局面呢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 二战 后 随着英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发展和客观政治经济形势的 变化 英国官方的经济理论由局部均衡理论转变为凯恩斯 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 进而与工党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 相结合 这成为形成英国战后 共识政治 的基础 而国 有化政策的推行则是这一转变的一个直接后果 局部均衡理论是1 9世纪末2 0世纪初 由剑桥学派的 代表人物艾尔弗雷德 马歇尔创立的 局部均衡理论的核 心内容是 在某一供给条件下 供求关系会自动达成平 衡 不论发生什么意外 如果使得生产规模离开它的均衡 位置 那么市场中的某些力量会立

12、即发生作用 使它恢复 均衡 正如同一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 位置 地心引力将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 生产数量围绕着它的均衡位置发生的种种动荡 具有相同 的性质 4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思想即是由局部均衡 理论推导而来 1 9世纪末2 0世纪初 英国正处于极盛期的晚期 采 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并不奇怪 然而 局部均衡理论所 提倡的通过市场充分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学说 未能经 受住1 9 2 9 1 9 3 3年世界大危机的考验 凯恩斯主义应运 而生 1 9 3 6年 凯恩斯从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通常情况 下存在的就业不足问题入手 在传统经济学所划分的 摩 擦失业 和 自愿失业

13、两种失业类型之外 凯恩斯提出 第三种失业范畴 非自愿性失业 即失业工人愿意接受 比当前实际工资低的工资 但仍找不到工作 凯恩斯认为 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所谓有效 需求 是针对市场上有支付能力和购买能力的需求 只有 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 才是真正的 有效需 求 凯恩斯认为 社会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有效需求又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这两者又受到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3个基 本心理定律的制约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起消费不足 资 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由于流动偏好引起的利息率偏高造成投 资需求不足 其结果是导致商品滞销 生产过剩 引起生 产缩

14、减 这样势必造成资方解雇工人 使社会不能达到充 分就业的水平 于是非自愿性失业的出现就不可避免 危 际会风云 5 9 机因而产生 至于解决失业和危机的方法 凯恩斯认为必 须依靠政府力量干预经济 即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来刺激消费 增加投资 尤其是增加公共开支 降低利 率 以弥补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的核心是维持经济稳定 总的政策手段是调节有效需求 萧条时期反萧条 通货膨胀时期反通货膨胀 因此人们也 把凯恩斯主义简称为 需求管理 5 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主义是以国民经济 总量分析来代替微观的局部均衡论的个别市场和个别企业 分析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否定了剑桥学派

15、的理论前提 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完善性 和谐性 通过供求力量自发作 用就可以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 正是在这一点上 凯 恩斯主义与工党所信奉的费边社会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找 到了契合点 这使凯恩斯主义与费边社会主义经济学有了 互相接近的可能 费边社会主义经济学主要从平等和财富 分配角度 分析所有权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认为正是现 实中分配的不合理 使人们之间存在鸿沟 并把 国有 化 看成是改变所有制和使生产者摆脱受束缚地位的有 效措施 其代表人物有韦伯夫妇 理查德 托尼和拉斯基 具体地说 二战后的英国 工党政府所标榜的 混合 经济 目标 是凯恩斯主义与费边社会主义经济学共同倡 导的 从韦伯夫妇到拉斯基

16、 历来要求 消灭贫困 合理分配收入 以及把若干部门的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 有 使公有经济和私人经济并存 凯恩斯主义则认为 在 政府调节经济的各项措施中 最重要的是财政调节手段 而财政调节手段之所以能发生作用 关键在于国家拥有越 来越多的预算 预算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据越 来越大的比重 这样 政府的干预就能把过去资本主义社 会中的单一的私人经济变成公私部门混合生长的经济 可 见 实行 国有化 最终是为了实现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 经济稳定的目标 此外 二战后 英国经济再次遭到重创 经济实力不 可挽回地衰落了 人心向往工党倡导的战后新社会 同 时 保守党开始反思2 0世纪3 0年代大危机的经验教训 认识到仅仅放弃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 实行凯恩斯主义 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辅助以若干的 制度 方面的改良措 施 正如昆廷 霍格所说 如果你不给人民以社会改革 他们将给你社会革命 这就使凯恩斯主义与英国费边社 会主义的接近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 也具有政策上的 必要性 使工党和保守党达成共识成为可能 国有化加重了 英国病 英国病 是研究英国近现代史经常要提到的一个概 念 大致认为 2 0世纪以来 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