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016844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一、选择题(35个,每个2分,共70分)1.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应用B分封制崩溃C 井田制瓦解D 水利工程的兴建2.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曾这样描述某类生产工具:“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时,地上有可兴之雨。”材料反映出A该工具为垦荒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B人们一定程度上不再靠天吃饭C播种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古代中国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3.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2、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注重农业时令B.强调精耕细作C.重视历法指导D尊重自然规律4.四川东汉古墓出土的画像砖,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县出土的画像石,展现了墓主人大面积麦田之外,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地方豪强威胁到君主集权C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D庄园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5.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B可作为中国原始

3、农耕的直接证据C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6.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租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据此可知当时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B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C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D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7.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8 .从朱熹开始,

4、宋代的陆九渊(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浙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家皆出自南方,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同样是南方人。材料主要反映出A 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南方社会经济影响突出D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弛9.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C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D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稀10.明初,景德镇瓷窑中官窑有58座,民窑20座。明末时官窑有34座,民

5、窑285座。这种变化反映出A雇佣关系兴盛B闭关锁国政策影响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工官制度消失11.明朝中后期,江浙、福建一带大量引种番薯以及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在政府的鼓励下,出现“地不分南北,遍种于天下”的情况。这说明当时A明政府强力干预经济B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C南北的饮食结构趋同D农产品结构变化明显1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市镇的规模不断

6、扩大13.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并规定,“日出为市,日落闭市。”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夜市繁荣。由此可知,南宋时期A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B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D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15.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

7、街开设商店。这反映出宋代A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市坊制度依然存在C不抑土地兼并政策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16.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朝以后“今则家无担石者十居其五,而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A社会生活商业资本日益活跃B奢侈消费盛行浪费社会财富C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17.明书始丰稿织工对中写道:“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杼机四五具、佣工十数人。”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D手工业生产力提高18.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

8、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A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C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19.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有识之士发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A有一定的合理性B激化了民间经济纠纷C妨碍了外贸发展D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20.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

9、息规律”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B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C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D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21.“按哥伦布的本意,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这反映出哥伦布航海A得到了金钱资助B带有宗教目的C到达了新大陆D无意于殖民掠夺22.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价格革命的影响B尼德兰革命的影响C商业革命的影响D工业革命的影响23.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从163

10、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B商业革命的出现C早期殖民掠夺的推动D农业生产的发展24.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在亚洲、非洲、美洲都建立了很多殖民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还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后来西班牙这一地位逐渐被英国取代。这主要因为A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C西班牙的国土面积小于英国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25.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商人依靠这些船只航行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材料评价的国家是A 西班

11、牙B 荷兰C 英国D法国26.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A居住环境的改善B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C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D工业革命的完成27.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40%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曾高达704%,食品从5%上升到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A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B殖民扩张加剧掠夺了更多的原料C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D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

12、续下降28.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A 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B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C汽油污染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D城市发展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29.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商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A 近代乡镇企业迅速崛起B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C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30.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

13、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钱。”导致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西方对华商品的过度倾销B清政府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太少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D西方商品质量不符合中国需要31.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A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B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32.从1849到1897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地丁杂税收入从72%下降到2%而关税收入由

14、1%上升到7%。这可以佐证当时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清政府靠借外债来缓解危机D中国出口商品种类不断扩大33.19121914年间,中国共设厂3937家,平均每年设厂1312家,将近是19041911年间每年设厂数的两倍。这主要是因为A 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D国民经济结构布局合理34.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35.津门杂记(1884年)中写到:“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此竹枝词反映了A近代无线电报事业得到推广B近代有线通讯方便人们交流C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迅速D现代航空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主观题共30分(36题16分,37题14分)3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