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粤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09117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粤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粤教版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课程分析】1、地位:本节课的学习是以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学习和学生思维养成的重要基础。2、作用:本节课的地图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学情分析】 1、程度: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已了解地图的有关知识和学会如何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因此学习本内容有一定的基础。2、问题:初一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比较薄弱,学习地理缺乏空间概念,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解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教学目标】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和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2、难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和山谷。教学过程与环节【课前预习】 学生在前一天要完成课堂预习,初步完成课本知识的构建。【教学环节】一、教师导学(8分钟)利用于都的景观图(罗田岩、屏山牧场)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1目标引领(3分钟)(1)提出目标: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和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2)提出问题: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2方法引领(5分钟)(1)图示法:通过图示法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等概念。(2)典型例题法:通过典型例题,在解题过程中总结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3、(3)观察法:通过观察等高线的特点来识别山地中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二、合作探究(28分钟)3分组自学(6分钟)(1)分解任务,提高效率(1分钟):第1-2列完成问题;第3-5列完成问题;第6-9列完成问题;(2)学生自学,自我思考(2分钟):学生根据分解的任务,结合老师提示的方法寻找答案(3)小组交流,推选代表(3分钟):学生带着各自找到的答案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4成果展示(多媒体展示)(16分钟)(1) 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相对高度海拔海拔(2)判读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例题】图中、两地,海拔较高的是 地。 A、C两地的海拔相等吗? 山顶的海拔范

4、围是多少?分别从A、C两地爬到山顶,哪个地更轻松,为什么?总结:A、看数值(a.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b. 同线等高;c. 同图等距 )B、看排列(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3)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学生观察等高线,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出等高线特征)5合作探究(6分钟)(1)分析点评(立足对题):从各组发言来看,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能力较好,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各小组讨论激烈,都能发表不同的见解。(2)归结错点(立足错题):在区别山脊与山谷时,大部分学生会判别错误。(3)找出节点:本节课重点能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易错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别。(4)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判

5、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1、看数值;2、看弯曲方向;3、看排列)来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三、检测提高(9分钟)6当堂检测(1)检测实施(4分钟)【例】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河流流向的是()A. B. C. D.(2)检测分析(3分钟):节点:该题主要抓住两个点,一是形成河流,另一个是河流的流向。解决该题应知道河流一般在山谷中形成,而河流的水往低处流;错点:很多学生无法识别山脊与山谷,从而使之出错;亮点:先判别山脊与山谷,而河流在山谷形成,而后根据海拔高低确定流向,解题中可利用排除法,从而很快得出正确答案选B。7课后提高(2分钟)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F点的海拔是_米。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B_C_ D_ E_ (3)分别沿图中、线登山,哪一条路线登山更省力,为什么? 【板书设计】见第5环节成果展示(多媒体展示)【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的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2、遗憾之处:有部分学生的参与性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发挥出来。3、改进之处:让各小组抓好组员之间的配合;上课之前让组长组织好预习,交流好意见,做好准备后,才能更好的使教学内容高效而有序。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