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000624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86 大小:31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6页
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86页
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档案管理)蚌埠市档案馆展陈大纲(1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言 档案馆是保管档案资料的重要基地,其档案不仅是记录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馆应充分挖掘档案的社会教育价值,通过展览和陈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播进步思想,普及市史、市情知识,激发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一、展览主题定位原则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展览,不仅是档案馆建设的需要,也是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馆教育功能和档案社会作用的需要。因此,档案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突出专业”原则展览应重点突出专业特点,以展出档案文献为主,以馆藏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

2、性全面展示蚌埠城市的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展示蚌埠厚重的文化和发展水平。2.“突出地域”原则展览应依托各类档案载体,在梳理和归纳蚌埠历史的基础上,结合蚌埠地域特点,有重点地选择最能反映蚌埠历史发展或最有影响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了解蚌埠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3.“突出教育”原则 展览应突出社会教育功能。通过综合性的展示,激励参观者热爱祖国、热爱蚌埠秀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鼓舞参观者建设家园、奉献家乡的激情,使展览成为再现历史、憧憬未来、凝聚人心的一项教育工程。 4.“突出人本”原则档案展览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不同受众人群的系统工程。在展览主题的选定上,要

3、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展览陈列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兴趣,符合观众的愿望;在设计施工上,要突出人性化特点,服务于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展览的主题架构依据展览主题定位原则,结合馆藏档案和征集的档案史料文献,设计确定展览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的体例结构展开,即将蚌埠历史以三个时间节点(1911年开埠、1949年蚌埠解放、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分为四大篇幅:一是1911年蚌埠开埠以前,二是1911年蚌埠开埠至1949年蚌埠解放,三是1949年蚌埠解放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是1979年至今。档案馆展览陈列由序厅、前言、蚌埠概况、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第四展厅、结束语

4、、附录九个部分组成。其中,四个基本展厅标题分别为:第一展厅 文明起源第二展厅 开埠立市 第三展厅 城市新生 第四展厅 跨越发展 下面,对四个基本展厅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第一展厅:文明起源本展厅主要展示开埠以前蚌埠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展览以蚌埠地区具有影响的历史遗址、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文学艺术以及历史名人为载体,向观众展示蚌埠作为淮河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内容主要包括:双墩文化、禹会遗址、双墩古墓、垓下遗址;民歌、情诗、乐舞、塑像、美术作品、文字;洨长许慎、桓氏家族和明将汤和、常遇春等。第二展厅:开埠立市 本展厅主要展示蚌埠由凤阳府边陲集市演变为“皖北大商埠”的历

5、史进程。以津浦铁路建成通车,率先在安徽走进近代文明为历史转折点,以倪嗣冲入蚌督皖、淮盐引岸、盐粮立市为起点,抓住蚌埠历史轨迹中的重要节点,向观众展示蚌埠由傍淮而聚、火车而兴,进而成为军事交通要道、皖北商贸重镇、安徽首个城市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内容主要包括:蚌埠开埠、淮盐引岸、商贸重镇形成、民族工业兴起、反清抗日烽火以及蚌埠迎来解放。第三展厅:城市新生 本展厅主要展示蚌埠解放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蚌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初步建成为标志,蚌埠政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从一个

6、以商贸为主的消费城市发展成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工业城市。内容主要包括:解放后生产恢复和重建,工业基地、科教基地的形成,“三大改造”的完成,淮河的治理以及城市的发展等。第四展厅:跨越发展本展厅主要展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蚌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变化的辉煌历程。以实施改革开放为重要节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凝心聚力,抢抓机遇,争先进位,跨越发展,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正在努力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从农村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到各个方面改

7、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在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文化立市、生态靓市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序 厅基本要求创作题材:蚌埠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自然文化等,如双墩刻画符号、大禹治水、项羽刘邦和垓下之战、淮海战役、津浦铁路、京沪高铁等。基本元素:淮河、涂山、小南山、淮河铁路桥、京沪高铁站、花鼓灯等。表现形式:以材质为铜或大理石的大型浮雕为主,辅以视频或触摸查询系统等。前 言蚌埠,又名珠城,由盛产河蚌而得名,史载乃采珠之地,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河中游。蚌埠,历史悠久,人文厚重。7000多年的双墩遗址昭示着淮河文明的曙光,禹会诸侯、垓下绝唱、汤和降倭、反清取义、淮畔抗日、剑

8、指江南,可谓贤哲辈出,人文荟萃。人头陶塑,美术之源;陶片刻符,文字雏形;候人兮猗,“南音”之始;乐舞大夏,舞蹈之首;洨长许慎,说文解字;花鼓灯舞,东方芭蕾蚌埠,山水交融,交通枢纽。千里淮河穿城而过,曹山、张公山和龙子湖、张公湖山水相映;津浦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铁、合蚌高铁纵横交汇,京台、宁洛高速公路网阡陌相连,淮河首港通江达海,蚌埠机场架起空中桥梁蚌埠,商贸重镇,工业基地。1911年津浦铁路的贯通,蚌埠告别农业文明率先走进工业文明,渐次成长为皖北商贸、工业、科教基地,蚌埠已由一个昔日之渔村古渡涅槃为今天的淮畔明珠、皖北中心城市。蚌埠,随着2011年京沪高铁的全线开通,已跨入了高铁时代,驶入了

9、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正为实现富民强市、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蚌埠概况图:蚌埠城市精神主题词: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图:蚌埠赋表:蚌埠市建制沿革图:蚌埠市地理位置(含极端地理位置等数据)图:蚌埠市行政区划(含三县四区俩个功能区以及面积等数据)表:蚌埠市人口分布(含户数、民族等数据)(若制作电视专题片在触摸电子显示屏播放,之上内容可具体化)领导关怀 各级领导的关心,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蚌埠这片土地。从传统商贸城市跃升为工业基地,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转变为“走千走万,仍是淮河俩岸”,从单一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蚌

10、埠的每一次巨变,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亲临蚌埠,亲切的问候,深情的嘱托,睿智的指示,激励着蚌埠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抢抓机遇,奋发进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照片:分区布置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和省部领导视察蚌埠照片,能够采用触摸屏翻页第一展厅:文明起源目的说明:本部分以溯源的方式,主要展示蚌埠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展览主要以图画、图片档案及史料为依托,向观众重点展示蚌埠境内的主要历史遗址、重要文学艺术以及著名历史人物等,揭示蚌埠地区在淮河文明、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示的

11、内容主要有: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双墩古墓、垓下古战场以及瑰丽多姿的历史文化和浓彩重墨的历史人物,让观众充分体会蚌埠的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展出单元:第一单元 淮畔春秋第二单元 文化之源第三单元 千秋人物第一单元 淮畔春秋单元说明: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双墩遗址,揭示了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轨迹;垓下遗址,昭示了安徽首个古城的诞生;大禹治水、禹会诸侯,奠定了华夏开启的基础;钟离墓,揭开了春秋古国的传奇;垓下决战,奠定了大汉王朝的基业此后,蚌埠屡遭战火,迎来了明中都八卫之长淮卫的渐兴、行政雏形清三县司的设立。此单元信息量丰富,时间跨度大,旨在让观众对蚌埠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12、展出内容:一、文明曙光二、汉室遗风三、兵家要地四、行政雏形一、文明曙光复制品:河蚌复制品:凤阳县志,重点突出“古乃采珠之地”字段图:蚌埠市全国重点文物、安徽省重点文物分布示意图1双墩遗址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的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1985年的双墩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其中,纹面陶塑人头更为国内罕见。经鉴定,该处为7300年前新石器早中期遗址。中华文明一脉多源。史学界普遍认为,淮河文化和诞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是独立发生、平行发展、逐步融合的关系,它们同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照片:双墩遗址照片:双墩遗址发掘现场照片:纹面陶塑人头

13、照片:双墩遗址其他出土文物资料:蚌埠日报相关报道2垓下遗址垓下遗址是一处史前城市遗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为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市遗址,也是安徽发现的首处史前城市遗址。垓下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垣、水城门、护城河、烽火台、水井、建筑基础、窑址、红烧土层、灰坑等且存,初步认定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距今5000至45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古城址,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的聚落,至龙山文化时进入鼎盛期,成为一处区域文化中心,且一直沿用到汉代洨县建成以后。照片:垓下遗址照片:垓下遗址发掘现场照片:垓下遗址部分出土文物复制品:垓下遗址发掘档案3禹墟遗址禹墟遗址位于涂

14、山南麓的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为大型祭祀遗址,也是大禹娶涂山氏女女娇为妻居住之地和“禹会诸侯”之地。已发掘建筑遗迹位于淮河大堤俩侧,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发现夯土祭祀台、大型居住场所棚屋、临时性工棚式手工业作坊区遗迹,大型祭祀陶器作坊群,大量龙山时期文化特征的陶器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陶器。照片:大禹雕塑照片:禹墟遗址发掘现场照片:禹墟遗址部分出土文物复制品:禹墟遗址发掘档案4双墩一号墓双墩一号墓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为距今2500年的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柏”之大型墓葬,占地1000平方米,封土高大,高9.5米,南北长60米,东西长80米,墓葬形制、结构和遗迹等极其复杂,出现许多前所未见

15、的圆形墓坑结构、五色颗粒混合土等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已出土400多件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陶瓮、陶盆、灰陶钵、小陶罐、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文物以及2000多件土偶等。其中,铜器有一组9件编钟,彩绘陶器均为红黑黄三色通体装饰。钟离国是商代钟离氏的封地,其祖先姓嬴,是较早融入淮夷伯益的一支后裔,故国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濠水之东,即今以凤阳县临淮关为中心的地区。照片:双墩一号墓照片:双墩一号墓形制照片:双墩一号墓发掘现场照片:双墩一号墓出土编钟复制品:双墩一号墓出土土偶复制品:双墩一号墓其它出土文物复制品:双墩一号墓发掘档案图:古钟离国位置二、汉室遗风1垓下古战场垓下古战场位于固镇县濠城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展开的楚汉相争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