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3999717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X/T 201965ICS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201965海洋气象观测规范漂流观测仪Ocean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pecification Drift observerDrift observer(征求意见稿)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中国气象局 发布目次前言11 范围22 规范性引用文件23 术语和定义24 功能和组成35 技术要求36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6参考文献8I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

2、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肖霞、雷勇、邹大伟、张振鲁、杨志勇、王亚静。19海洋气象观测规范漂流观测仪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的观测技术要求、方法以及资料处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海洋洋面气温、气压、风、海水表层温度和海水表层盐度等要素的漂流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

3、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高温 GB/T 2423.3-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5-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Ka:盐雾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7618-2015 信息技术设备 抗扰度限制和测量方法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4、本文件。3.1漂流观测仪Drift observer漂流型海洋浮标观测系统。3.2海水表层温度 sea-surface temperature0.5m深处的海水温度。3.3海水表层盐度sea-surface salinity0.5m深处的海水盐度。4 功能和组成4.1 功能4.1.1 观测项目漂流观测仪观测要素包括海表面气温、气压、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风向、风速、红外海温为可扩展要素。4.1.2 数据采集4.1.2.1 采样步长为10min,应能贮存不少于1年的数据。4.1.2.2 在无外部供电时贮存数据不丢失,时钟走时不停并保存时间设定。4.1.2.3 双向实时通讯。4.1.2.4

5、设备状态自检、传感器性能自检、故障自诊断和状态信息传输。4.2 组成漂流观测仪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a) 硬件部分:漂流观测仪硬件部分由数据采集系统、电源供电系统和漂流浮标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数据采集系统可根据不同海域实际观测需求进行选配;b) 软件部分:漂流观测仪软件部分由主控制器及数据采集端的嵌入式软件和岸基中心站数据接收处理软件组成。5技术要求5.1结构与外观5.1.1 结构漂流观测仪由浮标结构件和水帆以及系缆三部分组成:a) 水面浮标:水面浮标近似圆球状,直径约3941mm,浮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壳体选用无色透明材料,下半部分装有电池组等。b) 水帆:水帆长度68m,直

6、径0.51m,位于约水面以下15m水深处。c) 系缆:系缆连接水面浮标和水帆,一般选用4mm-6mm的抗扭转钢丝缆,满足硬度和韧性符合GB 549-1983 电焊锚链的要求。5.1.2 外观5.1.2.1 整机的外观几何形状和尺寸应符合产品自身要求,表明应光洁,无损伤、无变形、无涂层脱落。5.1.2.2 各机械部件、零件表明无污染、无毛刺、无锈蚀、弯曲部位不应有裂纹或褶皱。5.1.2.3 产品商标印记、字符和代码应完整、清晰、牢固。5.2 技术指标5.2.1 气压应符合以下要求:a) 测量范围:800 hPa 1100 hPa;b) 分辨力:1hPa;c) 最大允许误差:1hPa。5.2.2

7、海面气温应符合以下要求:a) 测量范围:4065;b) 分辨力:0.5;c) 最大允许误差:0.5。5.2.3 风向应符合以下要求:a) 测量范围:0360;b) 分辨力:15;c) 最大允许误差:15。5.2.4 风速应符合以下要求:a) 测量范围:060m/s;b) 分辨力:1m/s;c) 最大允许误差:1m/s。5.2.5 海水表层温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 测量范围:240;b) 分辨力:0.1;c) 最大允许误差:0.1。5.2.6 海水表层盐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 测量范围:0 65 mS/cm;b) 分辨力:0.05 mS/cm;c) 最大允许误差:0.05mS/cm。5.3时钟走

8、时最大允许误差采用卫星进行时钟校对,走时精度误差应不大于15秒/30天。5.4电源系统5.4.1 供电方式设备采用蓄电池供电为主电源,采用太阳能为蓄电池提供充电补充;电压允许波动范围为1218伏。5.4.2 蓄电池容量蓄电池的容量应能保证设备连续正常运转6个月以上。5.4.3 电源适应性供电系统应具有蓄电池过压、过流保护功能。5.5环境适应性5.5.1 气候条件在下列气候条件下,观测仪应能正常工作:空气温度:2055;海水温度:555;相对湿度:0%100%。抗阵风能力:60m/s。5.5.2 机械条件正弦稳态振动:位移1.5mm;加速度: 5 m/s2;频率: 29Hz;9200Hz;冲击波

9、形:后峰锯齿半正弦梯形;峰值加速度:300 m/s2;持续时间:18ms峰值加速度300 m/s2;自由跌落:高度0.25m;倾跌角度:30。5.5.3 外壳防护等级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中浮标体、超声波测风传感器、温压安装结构等暴露于露天环境的部件的外壳防护等级应达到 GB 42082008 规定的IP67。5.5.4 抗盐雾要求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必须考虑海洋中盐雾、水汽等对仪器设备的影响,在材料、表面涂覆和工艺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具有抗盐雾腐蚀的能力,在产品寿命期内不致因腐蚀而引起产品的失效,各金属件不应有锈蚀现象,非金属件不应出现明显老化。5.5.5 电磁兼容性要求漂流观测仪应满足以下电磁

10、兼容性要求:a)1GHz以下辐射骚扰:应符合GB/T 9254-2008中1GHz以下辐射骚扰限值要求,A级;b)1GHz以上辐射骚扰:应符合GB/T 9254-2008中1GHz以上辐射骚扰限值要求,A级;c)静电放电抗扰度:应符合GB/T 17618-2015第10条表1的规定(接触放电2kV、4kV,空气放电2kV、4kV、8kV),达到性能判据A的要求;d)连续波辐射骚扰抗扰度:应符合GB/T 17618-2015第10条表1的规定(试验电压3V/m),达到性能判据A的要求;e)工频磁场抗扰度:应符合GB/T 17618-2015第10条表1的规定(磁场强度1A/m),达到性能判据A的

11、要求;f)其他电磁兼容性要求不适用与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5.5.6 生物条件应采取适当的防霉菌措施,安装在浮标体外侧水下部分的产品能承受水生动植物(海藻、浮渣、珊瑚等)的侵蚀。6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6.1标志6.1.1 产品标志在仪器箱体上应通过铭牌方式标记,内容至少包括:a)制造厂名;b)产品名称和型号;c)出厂编号;d)出厂日期。6.1.2 包装标志包装箱外表上应有印记标记,内容至少包括:a)产品名称、型号和数量;b)制造厂名;c)包装箱编号;d)外形尺寸;e)毛重;f)“小心轻放”、“向上”、“怕湿”、“堆码”等符合GB/T191规定的标志;6.2 包装包装箱应牢固,内有防潮湿、防振动

12、措施,外购件有原包装的,可用原包装。6.3 运输包装后的产品应适应航空、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方式。6.4 贮存包装好的产品贮存环境温度为-45+60,相对湿度小于80%,且周围无腐蚀性挥发物,无强电磁作用。参考文献1GB/T 14914-2006 海滨观测规范2GB/T 12763.12007 第1部分 总则3GB/T 12763.22007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4GB/T 12763.32007 第3部分 海洋气象观测5GB/T 139721992 海洋水文观测仪器通用技术条件6HY/T 0592002 海洋站自动化观测通用技术要求_气象行业标准海洋气象观测规范漂流观测仪编制说明1 一、工

13、作简况1.1 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2015年1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下达(气仪标委函201936号文),项目编号QX/T-2019-65,标准名称为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观测仪。1.2 2.协作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3 3.主要工作过程2019年,在中国气象局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部署下,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组成海洋气象漂流仪观测规范准编制小组,开始进行标准编制工作调研,查阅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等,为标准编制做好准备。2018年10月,组织召开的编写讨论会

14、上,经过会议讨论,观测司建议海洋气象观测规范做成系列标准,海洋气象漂流仪观测规范是系列标准之一。2019年4月,标准编制小组明确了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确保按照中国气象局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标准编制任务,经过内部讨论编制形成标准工作组初稿。2019年9月,根据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发关于山洪标准化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活动的通知(气仪标委函201936 号)对该标准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汇报,并针对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修改。2019年10月,组织召开内部编写讨论会,根据中期汇报中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对其中不易理解、不易懂的语言文字进行修改,贴近海洋气象观测实际业务工作。2019年11月编制组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1.4 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李肖霞 雷勇 邹大伟 张振鲁 杨志勇 王亚静。其分工如下:李肖霞:负责标准的申报、起草、修订等组织工作。雷勇:负责漂流观测仪的技术检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