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998393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我国电信监管管理政策分析(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移动计划部门通信行业监管政策解读培训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2008年6月 目录 我国区域政策现状及效果 影响分析 一 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影响 以振兴东北为例 3 我国区域政策现状及效果 影响分析 区域政策的概念 广义的区域政策 狭义的区域政策 从广义上讲 区域政策是指造成不同区域效应的一切政策 或者指一个地区所有的政策总和 包括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社会政策 区域文化政策 区域环境政策 区域政治政策和区域民族政策 在狭义上 区域政策指那些专门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制定的政策 或者仅指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政策的基本内容 1 3 区域战略的概念 区域战略是明确一个国家经济 人口 环

2、境等在空间上如何组织计划 由于国家内部个区域的发展条件 现状和潜力不同 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从而制定区域战略 区域政策与区域战略的关系 区域政策是落实区域战略 实现区域战略目标的政策工具集合 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区域政策的特点 第一 积极的区域倾斜 即对选定的地域单元予以利益补助 只有当各区域受到不同水平的政府支持或权利让与时 区域政策才存在 当所有区域或地区被一视同仁时 区域政策不存在 第二 高度集中化 即至区域政策的制定 实施 监督与评价由中央当局来进行 区域政策的目标 总目标 子目标 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政治目标 包括 区域政治

3、一体化 国防安全 少数民族地区 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等 经济目标 具体地 合理布局生产力 实现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 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扩散核心地区的经济活动 扩大经济空间以及开发新区 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 衰退地区的复兴 社会目标 主要表现为缩小区域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包括缩小区域间人民生活质量差异 改善落后地区教育 文化 卫生状况等 生态目标 包括 国土整治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三废 治理等 我国区域政策的五大具体目标 提高企业生产率创造财富 建立新的区域企业文化 完善劳动力市场 满足交通通讯与公共物品需要和振兴农村与城市社区 区域政策的基本内容 2

4、 3 区域政策的工具 协调政策工具 宏观区域政策工具 微观区域政策工具 劳动力再布局政策 如迁移政策 流动政策 改善劳动力市场效率政策等 资本再布局政策 如税收与补贴 改善资本市场效率政策 管理控制等 辖区内协调政策 包括不同微观政策间协调 微观与宏观政策间协调辖区间协调的政策 如中央与区域开发机构间政策协调 区域开发机构同地方间政策协调 区域政策的基本内容 3 3 贸易 财政与货币政策向区域下放 或向区域倾斜政策 区域政策的趋势 1 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将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 设置区域管理机构 规范区域政策程序 明确划分标准区域和识别问题区域框架 更加重视萧条地区的振兴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政策 开

5、始关注大城市膨胀区域的控制和改善 2 我国将形成分功能区 各具特色的区域政策 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按照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 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3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 增长模式将会有所变化 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所以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4 我国将进入区域政策兴旺时期 区域政策研究和实践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热点问题 以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增长 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影响 以振兴东北为例

6、 3 我国区域政策现状及效果 影响分析 我国区域战略的演变 建国以来 我国区域战略的演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体制是关键因素 不同经济体制时期 区域战略重点有所不同 不同区域战略所运用的区域政策工具不同 演变 五个阶段 一五 和 二五 时期 将内地建设作为区域重点 通过有目的的布局工业平衡全国生产力 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 三五 和 四五 时期 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 三线建设 将生产力跳跃式西移 五五 时期 国家区域战略开始调整 产业布局逐渐东移 但内地投资总额仍远超沿海地区 六五 时期 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现有基础 充分发挥地区特长 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七五 时期 将全国划分为东 中 西三大经济带 提

7、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八五 时期 考虑沿海经济发展同时 将较多项目安排在中西部 九五 时期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已有经济布局上 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 十五 时期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十一五 时期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内地建设战略阶段 战略调整阶段 沿海发展战略阶段 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三线建设战略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战略 我国区域战略总体规划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展目标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

8、转变 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重点发展区域 上海浦东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 海峡西岸及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的地区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发展目标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通过国家支持 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重点发展区域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目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 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重点发展区域 辽宁 吉林 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目标 提升产业层次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重点发展区域 武汉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

9、群 我国区域战略总体目标 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东中西良性互动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各重点发展区域功能与目标定位 1 2 东部地区 上海浦东新区功能定位 一个作用 三个区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施建设 四个中心 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 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 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 依托京津冀 服务环渤海 辐射 三北 面向东北亚 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 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逐步成为经济繁荣 社会和谐 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10、 福建海峡西岸目标定位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奋斗 建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 西部地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 立足北部湾 服务 三南 西南 华南和中南 沟通东中西 面向东南亚 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 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 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 努力建成中国 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 商贸基地 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成为带动 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 辐射力强 经济繁荣 社会和谐 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定位 关键在城乡统筹 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 全面推进各个

11、领域的体制改革 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大胆创新 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 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目标定位 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城乡 区域发展相对协调 资源型城市良性发展 社会和谐 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 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 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中部地区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定位均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12、试验区 目的在于探索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 落实科学发展观 具体地 武汉城市圈目标在于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 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区 布局合理的城市连绵区 中部领先的现代大商业区 生态良好的国际化旅游区 环境优美的综合生态区 社会和谐的人性化宜居区 各重点发展区域功能与目标定位 2 2 第一个转变 由平衡抑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向把全国作为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整体进行统筹的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政策的转变 一方面 交通运输和商品经济发展 我地区之的投资 生产 贸易 消费联系增强 一个地区的

13、兴衰开始直接或间接的其他地区发展 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 需要打破区域壁垒 第二个转变 由过去的重在地区之间资源配置的区域政策转向重在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十一五 规划中划分四个板块 即东部西部 东北 中部 由此透露区域政策两大导向 一是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4个区域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发展优势产业二是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 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第三个转变 由经济型区域政策转向经济 社会 生态协调的区域政策 表现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 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形成合理的空间开

14、发结构 十一五期间 我国区域政策的三大转变 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影响 以振兴东北为例 3 我国区域政策现状及效果 影响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现状 1 2 总量增长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增长概况 不平衡的增长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有较大波动 但基本上呈现出东部地区增长较快 中西部地区增长较慢的不平衡格局 不平衡增长的结果 经济总量和生产力向东部集中 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导致中国经济总量和生产力不断向东北地区集中 经济总量和生产力向东部地区转移和聚集的集中化趋势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 人 财 物等 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向东部地区转移 绝对差距 四大地区间地区

15、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不断扩大 除东部10省市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对水平在持续提升外 其他三个区域人均GRP相对水平都在趋于下降 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间人均GRP差距在逐步扩大 而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增长不景气 其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遏止这种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现状 2 2 人均增长的不平衡 相对差距 四大地区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对差距也呈不断扩大趋势 相对差距将发展基数和物价等因素排除在外 1980年至2003年期间 除个别年份外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区域政策实施

16、效果 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政策为例 1 2 1 东北地区宏观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政策后 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 从东三省整体水平看 三年 2004年 2006年 GDP年平均增速为12 6 比实施振兴战略前三年 2001年 2003年 增速提高了2 6个百分点 2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大 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一是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大 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2007年辽宁 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 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 7 54 6 和82 4 高于全国6个 20个和50个百分点 二是一 二 三产业结构未发生根本或重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2003年东北三省一 二 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 4 50 7 和36 9 2007年为12 4 51 4 和36 2 基本没有变化 2007年东北三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2 9个百分点 相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高出全国2 2个百分点 3 城市化水平高 推进步伐加快 重点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 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