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33996690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和企业系统分析(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量改进的信息来源及分析第一节 质量改进信息的来源质量改进信息及质量改进任务来源于组织内部和顾客及其它相关方。一方面通过在组织内部产品实现过程中进行的测量和分析,寻求改进机会;另一方面从顾客及其它相关方那里获取关于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改进。这是最主要的两个信息来源。一、顾客和相关方的信息与顾客有关的信息包括:对顾客和使用者的调查;有关产品方面的回馈;顾客要求和合同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的数据;顾客抱怨;与顾客直接沟通的结果;问卷和调查;委托收集和分析的资料;关注的群体的回馈;消费者组织的报告;各种媒体的报告;行业研究的结果;顾客需求的期望和评审;顾客需求和期望转化成要求;顾客

2、满意程度的调查资料;顾客投诉信息;售后服务信息。以上各类信息的形式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包括走访、调研、会议或活动。组织应建立有效的内部监控机制,对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整套程序作出安排和规定。对于其它相关方有关信息的来源也应同时给予充分重视。其它相关方信息包括:其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其它相关方的抱怨;对相关方满意程度的测量和监视结果;合同要求;竞争对手的分析;水平对比;法律法规要求及变化;外部环境、资源的影响,如能源、人力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及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相关方明示的要求和回馈;采购产品的验证结果;对供方的测量和监视结果;对供方过程(如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关键岗位、质量管理体系

3、等)的验证或鉴定结果;实施附加的行业的质量体系要求。二、不合格报告不合格品指不满足要求的产品,可能发生在采购产品、过程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不合格报告可为总结经验和分析与改进活动提供数据。其中不合格包括产品实现过程的不合格和支持过程的不合格。对于那些正常工作中已经得到纠正的不合格的信息,也应该加以重视。这一类数据能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质量改进活动参考。三、内部审核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是指为获得审核证据而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独立的并形成档的过程。“内部审核”则是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的审核,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内部审核的目的是检

4、查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使质量体系持续改进和持续有效运行。内部审核是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的。审核人员必须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内容包括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所以说也是在寻找改进的机会。四、管理评审的输出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系统的评价。确保持续的适宜性。这种适宜性包括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组织自身要求及组织内部产品、过程、资源等变化的要求。例如,适应法律法规、主要市场、新技术的出现、质量概念及顾客期望的变化等。确保持续的充分性。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必须在整个质量管理

5、体系范围内开展持续的改进活动。改进活动不但要求达到策划的结果,也要考虑使用资源的情况,还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诸多未及考虑的活动。对照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活动贯穿产品实现过程等四大过程。在要素、过程也可能存在不能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管理评审去发现改进的机会和需求。确保持续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完成所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的结果的程度。这里是指通过完成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而达到的质量目标或所策划的结果,包括顾客回馈、过程绩效、产品的符合性等一系列与体系和产品有关的质量目标的符合性。管理评审势必会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如发现体系的不适宜性、不充分性和体系无效或方针目标不切实际,都可能成

6、为质量改进的机会。五、数据分析的输出收集和分析得当的资料,可用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用来发现质量改进机会,用来实施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活动。组织应规定数据收集的种类、项目、内容和要求、频度、数量及收集方式,传递管道和速度,分析及处置方法等细节。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包括下列信息:顾客满意和不满意信息;关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信息。例如,产品不合格信息、返工、返修、让步记录、不合格率、售后服务中的产品故障类型和频度等与产品可靠性有关的数据,以及产品开箱合格率、交货期等资料;过程及产品的特性数据。例如,过程能力及其变化趋势,产品特性及其变化趋势,预防措施数据,新产品新项目及合同提出的新

7、要求等;供方信息。对供方提供的物资的检验及使用信息的分析,对其变化情况及趋势的分析。六、市场分析市场分析的信息包括:与市场有关的因素,如技术、研究和开发以及需求动态;竞争对手业绩;水平对比活动的结果;市场评估及战略研究结果;市场机会、劣势及未来竞争的优势;产品、过程和活动对社会(尤其是对小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及潜在影响;市场需求;有关产品方面的回馈;故障调查活动;市场风险识别。七、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记录“建立并保存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IS09001:2000424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控制)。质量记录包括:管理评审记录,培训记录,产品要求的评审记录,设计和开发评审记录

8、,设计和开发验证记录,设计和开发确认记录,设计和开发更改记录,供方评价记录,产品标识,产品和过程的测量监控记录,顾客财产问题记录,过程确认记录,测量和监视装置核准依据和结果记录,以及内部审核结果记录等。质量记录是寻求质量改进机会和支持改进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必须充分重视对质量记录的开发利用、长期利用、多方位及多层次利用、交叉利用和反复利用c,这是因为,质量记录可能提供以下重要支持功能: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指引解决问题的途径;评价解决方案或措施;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础;革新和改造的依据;追踪历史问题;纵向对比;多方位交叉信息处理;寻求改进或发展方向;多层次评价产品或过程的特性及质量水平;评价质量

9、管理体系。质量记录里面还存在着一些失败的记录、不合格的记录以及已经纠正的不合格记录;存在着一些实施纠正措施的记录;存在着一些预防措施的记录以及质量改进过程的记录。这些记录同样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它们除了具有记录质量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下列功能:量度和揭示组织及装备的能力;从经验中获得教训;提供关于运作条件失控的描述;提供预防失控的早期预报依据;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提高对不合格的反应能力;避免研究、开发和设计重蹈失误之覆辙;提高质量改进的有效性和效率;为质量管理体系发现问题提供指引;品质预测的依据;风险分析的参照信息。八、组织内人员人力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资源,尤其是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

10、资本密集型的组织里。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组织,其组织内人员的素质对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组织内人员提供质量改进信息的机会和途径有下列几种:质量改进活动,主要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如QC小组活动,调查表,建议,意见书;5S活动,即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为主题的强化现场管理的活动;安全教育活动;l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推行活动;培训与教育;联系顾客及其它相关方的活动;过程控制,如发现不合格、纠正行动、预防行动以及故障处理等;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参与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自我评定活动。九、过程测量和监控测量和监控活动是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和监控,组

11、织得以及时发现产品、过程和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确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识别改进机会,最终实现产品质量提高及质量改进。简而言之,一可确保符合性,二可实现质量持续改进。过程测量和监控为过程控制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体系的各个过程持续满足其预期目的的能力。组织应该对各过程进行监控,并在适当的时间和部位进行测量。这些过程包括策划过程、内审过程、管理评审过程、资源管理过程、设计与开发过程、采购过程和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等。除了上述已经提及的顾客满意程度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不合格控制等过程以外,还有若干重要过程的监控和测量。简述如下。(一)产品的测量和监控组织必须收集、分析有关产品的数据和信息,

12、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测量和监控。测量和监控的对象不仅包括最终产品,而且还包括采购和中间产品的特性、过程更改、产品系统配套变化等。硬件类产品的测量和监控要求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对服务类产品,应在服务提供过程的适当阶段安排监控和测量。(二)控制供方过程的输入对供方相关经验的评价;供方与其竞争对手的业绩比较;对所采购的产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情况及问题的处理情况的评审;对供方的管理体系的审核和对其有效和高效地按期提供所需产品的潜在能力的评价;检查供方有关顾客满意程度的数据和数据;对供方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定,以确信供方在整个预期供货及合作期间的履约能力;供方对询价、报价和招投标的反应;供方的

13、服务、安装和支持能力以及满足要求的历史业绩;供方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意识和遵守情况;供方的物流能力(包括场地和资源);供方在公众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被社会认可的情况。(三)财务测量财务测量包括:质量预防及鉴定成本的分析;不合格成本的分析;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的分析;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从以上各种过程的测量和监控结果中,我们可以较容易发现质量改进的机会或者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十、自我评定的结果自我评定是2000版ISO 9004标准在“体系业绩的测量和监控”(821)中提出的一种自我评价的新方法。通过自我评定可以判断出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水平等方面;另外自我评定也可以将业绩

14、与外部组织进行水平对比,从而有助于质量改进,提高业绩水平。利时 这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定期的评定。标准的附录A“自我评定指南”中给出了体系或过程测量的方法,在确认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和准确判定投入改进资源的方向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帮助,还就自我评定的对象、优点、具体特点、设计的基本思路、评定的方法以及结果的记录和改进措施等作了全面阐述。第二节 比较管理学的方法比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常用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建立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显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毛泽东也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

15、的就在于鉴别。“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方法基础上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管理学是一种跨国度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分析研究方法,它的作用就在于发现、确定、分类、衡量和阐明所比较对象的相似点与不同点。这些对象可以是管理过程、管理思想、管理技术,或者是就此而”疗的管理教育制度、价值体系,或者是任何值得注意的管理现象。”这是美国的R尼根希教授与SB普拉萨德教授在其合着的比较管理学中提出的。比较管理学巴成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管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但其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所在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及环境,为

16、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以比较与分析;其次是现代经济技术的高度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而学习过程产生了“管理的可移植性问题”(即因地制宜的问题),为比较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社会传统的差异,其管理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管理方法的引进和革新,需要比较鉴别;第四、由于管理学理论的各种学派的不断出现,也就同时产生了一种对它们异同点、兼容性和互补性,以及其特殊规律和适应范围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总之,其中心议题是从国际范围内对不同国家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鉴别,以探索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但也不排除其它研究对象)。比较方法历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