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3994055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45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如何掌握政治经济学(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篇概要和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说明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价值理论,并且还将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石;说明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价值理论究竟要回答什么问题;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各种价值理论究竟要回答什么问题;价值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究竟什么原因使之逐渐产生转变并且产生严重的对立;我们的时代究竟要求经济学以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来建造价值论,或者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之间究竟产生了多少历史局限,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历史观来对待并克服这种历史局限。本章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在于,读者能够系统地认识价值理论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能够清晰地把握这种演变的历史逻辑和思想史逻辑,对于价值论在经济理论中的意义有明确

2、的认识,对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论到底要回答怎样的命题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我们时代的实践所提出的历史性命题,要求以怎样的经济学价值论来予以解释,进而,我们如何根据实践的历史要求来构建价值论产生较深的认识。第一篇 价 值 论价值范畴首先并不是作为经济学范畴存在的,但却在经济学中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几乎每一种经济学说,每一位产生一定影响的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或始终恪守的价值论,并以此作为其全部学说的最后一块理论基石。价值论所蕴含的观念和追求,是相应的经济学说的灵魂和旗帜。第一章 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论说到底,价值理论所透现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学说,一个学者,一个学派的历史观的最本质的展现,经济学中不

3、同阵营的对立,重要的不在于其具体分析工具和方法上的差异,而在于其分析背后的价值观的不同,一定的经济学分析不过是对一定历史价值观的经济学解释,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经济学真正具有历史的科学意义。第一节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一种抽象。价值理论和价值观的对立,首先从关于价值的定义开始。“价值”这一概念,严格地说,首先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抽象,不是作为经济学范畴存在的,而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范畴。从一般的哲学意义上来讲,价值表现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某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要领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然而,就是就这一

4、普遍概念而言,也包含着极大的分歧。首先,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人与外界物间的关系,那么是指人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的关系,还是指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其次,如果像马克思那样,把价值理解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那么,物质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有无作用?再次,如果像许多西方学者那样,把价值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价值概念还有多少历史内涵?即使归结为人与物的关系,价值究竟是指物对人的效用(客观效用论),还是指人对物效用的评价(主观效用论)?等等。这些分歧不仅直接导致对价值源泉的认识不同,而且直接体现不同学说的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尽管围绕什么是价值问题产生了许多分歧,由此产生了相

5、应的种种不同的价值理论,但归结起来,这种分歧和对立就其主流而言,可以归结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而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首创。早在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之前,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前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并且在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上升为主流的价值论,支配西方经济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古典经济学家并未严格地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至少在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斯密那里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分。但斯密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巨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使用价值代表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代表对他种物品的购买力。斯密明确提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取决

6、于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劳动是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真实价格(即价值)取决于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劳动量。不过,斯密所说的“劳动”,有时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有时又指在交换中所能够购买的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更为矛盾的是,斯密在进一步讨论价值构成时,又背离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构成,因而,商品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决定(斯密教条),并把工资、利润、地租称为商品价值的三个源泉。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克服了斯密关于价值源泉的二元论局限,把价值源泉归结为单一的劳动,进一步强调价值实体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只是一个,即一般的劳动。但是由于李嘉

7、图并未严格地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以至于他对于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交换价值(价格)的变化难以解释,至少交换价值的高低与其劳动耗费不一致的现象难以解释,如著名的新产葡萄酒与陈酿葡萄酒价格为何不一致等等,从而导致李嘉图学派的最终破产。效用价值论是尔后西方经济学对抗劳动价值论的主流。以“边际革命”为界(1871年),此前的效用论主要是客观效用论,此后则演变为主要是主观效用论。无论是哪种效用价值论,都是将价值归结为人的需要同商品效用之间的关系。客观效用价值论强调的是商品本身的效用(使用价值)。边际革命之后上升为西方经济学主流的主观效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的本质是人的欲望及满足程度,并且将这种欲望满足程度

8、归结为个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溶合,这一溶合的杰出代表便是马歇尔,马歇尔构建了新古典的经济学体系。在马歇尔的学说中,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等同的,因此,他的价值论实际上就是价格论,是关于价格决定及其变动规律的理论。不同的是,他所说的价值或价格指的是一种均衡的状态,即供求间的均衡,即包括静态的均衡,也包括动态的均衡,即包括暂时的和短期的均衡,也包括长期均衡。实际上,马歇尔的价值指的是均衡价格。1在分析方法上,马歇尔是典型的折衷主义,在价值(价格)的决定上,他既强调需求的作用,又强调供给的作用,既强调主观边际效用的作用,又强调

9、客观生产成本的作用,而且马歇尔尤其强调数学的边际分析。2 参见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商务印书馆长1965年。自马歇尔经济学实现了价值论与价格论的合流以及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合流以后,原先意义上的独立于价格论的价值论便不复存在了,从此价格论的讨论代替了价值论,马歇尔的价值-价格论也就成为此后西方经济学价值-价格论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先后提出了垄断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值-价格决定的新理论,克服了马歇尔价值-价格论关于完全竞争条件假设的局限性,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价值-价格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马歇尔价值与价格论

10、、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论双重合流的趋势,形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价格论的传统。总之,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西方学者关于价值论的认识是沿着这样的线索展开的,即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主流,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支持西方经济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在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成为主流价值论;而后是效用价值论成为主流,以1871年边际革命为界,此前以客观效用价值论为主流,此后则以主观效用价值论为主;再而后是以马歇尔的价值价格论为主流,即在综合主观、客观效用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价格论对价值论的替代;此后便是当代学者在马歇尔价值价格论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第二节 为什么劳动价值论曾成为西方经济学

11、中的主流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关于价值论的演变和转换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现象,而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正是透过对这种历史原因的剖析,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价值论的意义,或者说,才能回答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价值论。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的100多年里,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能够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价值论,之所以在那一时代,价值理论的讨论能够成为经济学中的热点,之所以那一时代稍有影响的经济学者都参与一定的价值论并恪守一定的价值论,最为根本的历史原因在于两方面。第一,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历史上新兴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在历史上的统治地

12、位尚未稳定,人类历史发展是否能够真正承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否占据统治地位,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应不应当替代封建制度,都还是有待证明的命题。因此,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表,包括经济学家、哲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等在内,时代以及其所属阶级的利益,要求他们从各个方面,以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学术语言、逻辑,去证明同一个命题,即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那么,经济学家是如何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来证明这一命题的呢?由此,价值论便成为那一时代的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因为,从经济哲学意义上说,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证明这种生产方式有无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有价值才

13、有必然性。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与合理,必须证明这种生产方式是否公正,从经济学来看,如何证明这种公正性呢?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交换的市场社会(或称市民社会),它贯彻的是法权原则,而不是特权准则,这种法权准则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它是通过在商品、价格、货币、买卖、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即通过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来体现公平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社会是等价交换的社会,因而是公正的社会。但是,什么是等价交换,等价的价又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的,怎么衡量交换是等价的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价格决定问题,价格由什么决定,等价交换的基础是什么?由此,价值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发

14、现等价交换背后存在一种决定价格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本质上便是价值。即是说,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之所以关注价值问题,根本目的是要从经济理论上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未稳定地取得统治地位,还需要为其存在、发展的历史必要性加以论证。在经济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合理的,因为它公正;为什么说它公正呢?因为它平等;为什么说它平等呢?因为它贯彻等价交换的法权规则;为什么说它是等价交换呢?因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等量的价值决定着交换中的价格相等。所以,价值论的讨论便与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那一时代的经济学的热点命题,证明资

15、本主义生产方式合理性的历史迫切需要,使得价值论在经济学中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是自由竞争的时代,总体上资产阶级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资产阶级为取得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面临的最主要的敌对力量是封建地主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反而要联合无产阶级共同对抗封建地主阶级,这种联合实际上是以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去根本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因而,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价值论中就不能不对无产者存在的合理性,不能不对无产阶级活动的合理性给以部分的承认,这种承认的最为集中的体现便是承认劳动创造价值,正因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所以一切劳动,包括无产者的雇佣劳动都是有价

16、值的活动,因而是正义的。当然,当时资产阶级学者对无产者劳动的正义性的承认仍是有保留的,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性同样也体现在其价值论中,如斯密在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在进一步讨论价值构成时,又背离了劳动价值论,主张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实际上这是收入价值论(斯密教条)。之所以在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中存在这一矛盾,是因为如果彻底贯彻劳动价值论,那么,资本所获得的利润以及土地主所获得的地租便都是劳动创造的,因而资本和土地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便会受到怀疑,资产阶级学者无论如何不会把无产者劳动的正义性、合理性置于资本占有的正义性、合理性之上的,所以在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提出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但是,毕竟那一时代资产阶级的主要敌人是封建地主阶级,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承认地租的存在但又否定其正义性的同时(比如把地租视为地主对劳动者和资本的盘剥,视为是工资和平均利润之外的一项加价,是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获得的一部分超额利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