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3981198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和发展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壹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壹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关联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于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于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壹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2、。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仍没有完全壹致的意见。早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于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于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和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壹般均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壹个新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

3、“中世纪”壹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所以改用“中古”壹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可是人类历史的发展且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入某壹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于某壹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见到绝对纯粹属于这壹阶段或那壹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见到绝对整齐的、单壹发展的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逐层向高级社会经济形态的过渡。因此于世界史的分期断限问题上,目前仍然存于着分歧。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远于古代,历史学家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由于世界历史于当时仍远没有象

4、后代那样形成壹门专门的学科,即使是视野扩及全部已知世界的历史学家,壹般也不会对所写历史标名为世界历史,也不会完全意识到是于写作当时已知世界的历史。可是,他们毕竟把已知的地理范围视为壹个世界,且且把发生于这个范围内的历史记录了下来。于这个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界历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于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俩河流域、波斯,以及于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因此能够说,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5、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沿用中国古代的习惯说法,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壹半。对于为这样壹个广阔的地理范围记载史事的史书,把它视为壹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见来且不为过。罗马时代的希腊人波利比奥斯著有历史40卷,现存前5卷及壹些残篇,记述的中心是正于扩张中的罗马。但中心之外,所记范围仍包括公元前212前146年期间地中海的周边世界。波利比奥斯于历史的第1卷第3节中说,他以第140届奥林匹克大会(公元前220前216)为全书叙述的起点,于此以前,

6、“世界上的行动是分散的”,而于此以后,“意大利、阿非利加同希腊、亚细亚的局势联结了起来”,由此“历史就成为壹个有机的整体”。波里比奥斯对当时罗马周围世界由分散而联系为壹的历史认识,十分可贵。随着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人们所能知道的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大。可是历史家笔下的世界,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于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于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因此,中古欧洲的所谓世界历史,实际上是起自上

7、帝创世,以希伯来为序幕,以欧洲为主体的基督教世界的历史。12世纪德意志历史家弗赖辛的主教奥托(约11141158)所作年代记是这壹类历史著作的代表。以此为代表的世界史观,于欧洲壹直沿续到17、18世纪。法国人J.B.博叙埃(16271704)所著世界历史通义以及A.A.卡尔梅特(16721757)所著教俗世界史均属此类。中古时代和基督教世界且立的是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历史学家于编纂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历史时,和同壹时代基督教历史学家壹样,往往也受宗教意识的支配。塔巴里(838923)所著历代先知和帝王年代记,伊本赫勒敦(13321405)所著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均以当时最渊博的“世界史”

8、著作见称,其内容则是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中国自司马迁之后,从班固的汉书开始,所修的正史均属中国的断代史。可是历代史家大均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于撰写本国史的同时,仍记叙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他们著述的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而且,和中古西方基督教史学不同,中国史学著作所记述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人于壹定社会环境里的个体和群体的活动,能够称作以人为本的历史。它们所记叙的世界或“天下”,是个体或群体的人从事活动的世界或“天下”。这种把当时已知世界历史视

9、为人的活动过程而非神意展现过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于15、16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前扩展之前,历史学家们所写的已知世界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仍是中古时代的,无论是东方的仍是西方的,均存于着局限,首先是地理知识上的局限。当时历史学家所知道的世界,远非16世纪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其附近的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壹局部。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写作包括全部世界于内的世界历史。其次是民族或宗教意识上的局限。历史学家把属于本民族的或属于同壹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于是或以罗

10、马为中心,或以汉帝国为中心,或以基督教世界为中心,或以伊斯兰教世界为中心,以及如是等等。就中古西欧史学和阿拉伯史学而言,所受宗教意识的局限尤为明显。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于西欧的发生和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出现的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壹系列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相联系的。15、16世纪以后海上交通的空前发展,东西方之间和各大陆之间闭塞状态的打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为开阔。对中世纪教会和神学思想的批判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逐步把人们从宗教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均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克服前人的某些局

11、限,把世界历史著述推向壹个新的阶段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文主义历史学家A.萨贝利科(14361506)著恩奈阿德,记述了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壹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壹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通义(或译论各民族的风格和精神),不仅进壹步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划壹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从纵的方面说,伏尔泰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从横的方面说,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

12、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均写入历史。他嘲讽西方的传统史学,说“历史号为世界史”,而实际是“于我们西方造作的”。于这些方面,伏尔泰确实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继此之后,德意志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潮影响的格丁根学派历史学家,也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C.加特勒尔(17271799)的世界历史要览以及A.L.von施勒策尔(17351809)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19世纪中叶,德国兴起了由L.von兰克首倡的客观主义批判史学。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7卷,是壹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这部世界史反映了西方殖民大国于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

13、的“西欧中心论”,借兰克批判史学的权威而广泛扩散影响。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作法,开始于18世纪中叶。17361765年,英国J.坎普贝尔等人辑集了壹部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全书多达38卷。德国格丁根学派曾译出30卷,终因其体例驳杂而中止全译。此后,新的大型汇编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的“剑桥三史”,即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以及法国的人类文明进化史等。参和这类新型汇编的历史学家,既有近代发现和搜集的大量文物遗迹和文献为依据,又重视和运用近代实证科学的方法。由他们的著作辑集起来的大型汇编,于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但也存于着缺陷:第壹,于总的倾向上,仍然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世界历史的中

14、心,把欧洲以外的地区视同陪衬;第二,没有把世界历史作为壹个由分散发展为整体的过程,分区分国的编列体系于专题专章的记述中依然可见;第三,忽视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而也就难以从最根本方面探索和阐明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规律和趋向。中国学者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才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于广州禁烟时主持译刊四洲志,内容包括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魏源于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有关的史志和中外著述,写成海国图志50卷,于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

15、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史地巨著。和魏源同时代的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对各国的史地沿革,社会演变,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不过,俩书的作者均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魏源以为“万里壹朔,莫如中华”;徐继畲认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而万方对中国则仰之如辰极。这壹传统史观到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历史家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这俩派历史家均从外国历史寻求变法或革命的借鉴,因之所写外国历史多偏重于各国之治乱兴衰,目的于于说明变法和革命是国家强弱存亡之关键。但他们仍没有能够用变革的思想编写综合性的世界历史,据以编写某些外国历史的蓝本又多半是直接间接地出于西方学者之手。但于西方近代史学的影响

16、下,他们已开始对中国中心论的传统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之谬论。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于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对资本主义前景暗淡的忧虑促使壹些西方史学家对前壹个世纪的历史信念提出疑问,因而开始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另壹方面,随着西方史学向专门化的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时代、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日益深入缜密的研究,也必然要提出于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综合考察的问题。形态学派历史学家适应这壹发展,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O.施本格勒(18801936)和A.J.汤因比(18891975)把世界历史见作是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壹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于壹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和否定。20世纪40年代,G.巴勒克拉夫于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