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3980186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期 2006年9月18日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部经济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它表现为跨区域、跨行业的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域集中,并逐步趋向专业化和集群化的现象。发展总部经济,对于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带动消费、税收、就业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就我区总部经济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总部经济的发展现状 1、从经济总量上看,总部经济占近四分之一。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区经济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8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

2、3;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总部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共有总部企业161个,占全区企业总数的1.4;实现增加值63.58亿元,占GDP总量的22.1;实现营业收入322.64亿元,占全区企业总收入的41.6,可见,总部经济正逐步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从行业分布上看,总部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我区总部企业覆盖的行业围比较广,其中,批发零售业的总部企业最多,既有省土产进出口(集团)公司、省农业机械总公司、市小洲燃气服务以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等批发和进出口企业,又有宁电器、家广超市以及市海王星辰医药连锁等连锁零售企业,共计52个,占总部企业数的32.3;而制造业的

3、总部企业中,包含了我区很多大中型工业企业,如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摩托集团公司、市橡胶轮胎企业集团、造纸集团、广重企业集团、百事可乐饮料等,共计48个,占总部企业数的29.8;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各有15个总部企业,各占9.3,包括中港第四航务工程局、中港四航局第二工程公司、航道局、省航盛工程、信息时报社、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等;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各有8个总部企业,各占5.0,包括海运(集团)、二运集团、市白云出租汽车集团、酒家滨、珀丽酒店等。我区总部企业对各行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其中,制造业总部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7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2.3;批发零售业总

4、部企业实现销售额96.81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额22.3;建筑业总部企业完成总产值46.39亿元,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70.88;交通运输、仓储业总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2亿元,占该行业总收入74.2;其他服务业总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96亿元,占该行业总收入44.6。 3、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最多。在我区的总部企业中,国有企业36个,占总户数的22.4,实现营业收入135.51亿元,占总部企业总收入的42.0;集体企业9个,占总户数的5.6,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占总收入的0.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17个,占总户数的10.6,实现营业收入54.87亿元,占总收入的1

5、7.0;民营企业78个,占总户数的48.4,实现营业收入45.86亿元,占总收入的14.2;而其他类型企业合计21个,占总户数的13.0,实现营业收入85.08亿元,占总收入的26.4(详见附表一)。 4、从企业规模上看,总部企业的户均资产和户均收入都超过2亿元。我区总部企业资产总额为396.05亿元,户均资产达到2.46亿元,其中,资产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2个,占总部企业数的7.5,合计资产总额252.33亿元,占总部企业资产总量的63.7;资产在5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8个,占5.0,合计资产总额53.39亿元,占13.5;资产在15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0个,占18.6,合计资产总额63.7

6、1亿元,占16.1;而资产在亿元以下的企业有111个,占68.9,合计资产总额26.62亿元,占6.7(详见附表二)。此外,总部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2.64亿元,户均收入为2.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9个,占总部企业数的5.6,合计营业收入178.41亿元,占总部企业营收总额的55.3;营业收入在5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个,占2.5,合计营业收入30.06亿元,占9.3;营业收入在15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4个,占21.1,合计营业收入80.80亿元,占25.0;而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下的企业有114个,占70.8,合计营业收入33.37亿元,占10.4(详见附表三)。 5、从就

7、业人员上看,总部企业吸纳的人数众多。我区总部企业共有就业人员68514人,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21.9,平均每个企业吸纳就业人员426人,超过全区企业户均就业人数16.7倍。其中,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的总部企业有19个,合计人数40454人;就业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的有16个,合计人数11022人;就业人数在100500人之间的有56个,合计人数14578人;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有70个,合计人数2460人(详见附表四)。此外,在总部企业的全部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400人,占0.6;大学本科学历的6966人,占10.2;大专学历的8875人,占13.0;高中及以下学

8、历的52273人,占76.2。 二、主要问题 1、总部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我区的总部企业分别散落在除官洲街以外的17条街道,户数最多的是赤岗街,有20个,占全区总数的12.4;南石头街有16个,占9.9;昌岗街、滨江街各有15个,各占9.3;江南中街、南洲街各有11个,各占6.8;而其余街道总部企业的数量均未超过10个。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琶洲地区的总部企业仅有9个,说明琶洲商务中心区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仍未能大规模吸引总部企业进驻,总部聚集的区域尚未形成。而且至今还没有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反映我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现代服务业仍不发达,与总

9、部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总部经济要求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行业和领域,而目前还没有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旅行社、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区设立总部,中介、广告、网络服务等行业的企业户数虽然不少,但普遍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仍处于“小、散、杂”的阶段。我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总部经济的要求相差比较远。据统计,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在我区寥寥可数,合计仅14个,占总部企业数的8.7;实现营业收入24.71亿元,占总部企业总收入的7.6。 3、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一是商务办公楼比较少,办公条件比较差,导致部分总部企

10、业不愿意进入我区经营,也使我区的一些企业因缺少扩大发展的空间而外迁;二是文化体育娱乐场地不足,如音乐厅、电影院、体育场、图书馆等设施,远少于实际的需求量;三是城市管理仍需加强,流动人口众多,乱摆买的现象比较普遍,脏、乱、差等问题依然存在,治安形势也不容乐观。 三、海珠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1、地理环境优势。第一,我区位于市市区的中心地带,是市政府的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第二,通过快速路、新窖南路等一系列城市主干道及多条地铁线路的建设,交通网络体系日臻完善;第三,区完备的通信和信息网络,使企业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各类资讯,并与异地保持顺畅的沟通;第四,我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万亩果

11、林、新电视塔、大元帅府、邓世昌纪念馆、黄埔古港、琶洲塔、赤岗塔等众多著名景点,可以作为一名片,向外展示海珠的风采。 2、人才、教育、科技资源优势。技术和人才是当今企业总部的两大核心要素,我区辖有大学、商学院、美术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10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市电器科学研究院、通信研究所、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医药工业研究所等20多家科研机构,丰富的教育、科研和技术资源,为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我区还毗邻大学城,便于企业及时吸纳和挑选优秀的人才,以满足自身壮大发展的需要。 3、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的龙头优势。作为亚洲最大的会议展

12、览场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承办了全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且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交易会“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其周边配套建设有香格里拉大酒店、中洲中心、保利国际广场、国际采购中心等高档次高标准的酒店、写字楼和会议中心,一旦全部建成,必将引入许多大集团大企业的总部,形成一个总部的集群,同时以此为龙头,向区的其他地域扩散,“以点带面”,促进我区现代商务业和总部经济的繁荣发展。 4、日益浓厚的商务氛围优势。首先,我区现存的一批工业和商贸业的大公司、大企业,在其自身所属的领域均占据着一定的强势,其中,海运(集团)和珠江啤酒股份位列全国企业500强之;其次,海珠区是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13、,国际轻纺城、布匹市场、南天国际酒店用品批发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十分兴旺,年交易额达到105亿元,形成巨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再次,区委、区政府经过多年的打造,搭建起一个合理高效的综合性平台,能够在政策、信息、市容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为总部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第一,要用高标准、高规格布局我区的交通系统和信息通道,重点是解决好中央商务区的问题;第二,加强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公平、公正的自由竞争环境,尤其是要打破一些针对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市场的歧视

14、性政策;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清理并大幅减少行政性审批手续;第四,做好生态社区建设,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合理配套文化、体育、娱乐等功能设施,为总部集聚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 2、结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首先,要根据我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长远的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其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产业调整方向,增加高档商务楼宇的建设,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再次,通过灵活有效且个性化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减轻企业总部在中央商务区营运的成本,增加其所能获得的收益;最后,我区原有的大中型加工制造企业生产基地外迁时,要积极鼓励和争

15、取它们把总部留下来,避免流失。 3、努力打造总部集群所需要的现代服务业链条。现代服务业是总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较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为其配套。因此,在总部基地的规划过程中,不但要增加培训中心、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国际商务中心等建设项目,而且同时要在招商时,注重对于金融、信息、咨询、法律等知识型服务业的招商,完善总部服务链条。 4、构建更大区域的经济合作机制。一是要把海珠区放在全市、珠三角经济带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视野中考虑,强调要素禀赋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分工,明确角色定位,实现经济发展的双赢;二是依托我区的优势产业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以会展业、物流业、商贸业、现代制造业等行业为载体,打造具有海珠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5、加强策划宣传,大力推广“总部基地”品牌。对总部基地进行宣传策划时,先要确立其概念、特色和构成,例如以琶洲会展中心为核心的会展业总部基地,以布匹市场为核心的服装原材料集散地等,然后基于这一品牌概念的涵及外延,进行一系列品牌形象推广活动,通过新闻报道、媒体户外广告等全方位的包装宣传,进一步扩大总部基地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 注:本文所指的总部企业是:总部在海珠区,产业活动单位两个以上且营业收入达到超过500万元(批发业2000万、餐饮业200万)的企业。撰写:启后审核:关凯芬核发: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