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3980123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_湖州农民学院(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现代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大学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卢钢 教授蔬菜是市发展潜力较大的一个产业,是市八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根据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则,市充分利用靠近和其它大中城市的优势,走城郊型发展的路子,大力开发蔬菜生产。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商品性蔬菜生产基地,发展了一批规模化、设施化的现代蔬菜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以蔬菜配售、产后加工以及休闲农业等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特色蔬菜中心,基本形成现代蔬菜产业化经营体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市蔬菜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动态,为制订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市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和

2、任务,我们在“三县两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与发展建议总结如下。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一)蔬菜生产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07年全市蔬菜生产复种面积达到56.8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54%,总产量88.74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84%。总产值12.49亿元,占市农业产值的25.3%,蔬菜业已成为继粮油之后,种植业第二大产业。尤其是吴兴区蔬菜产值4.27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8.86%。蔬菜产业已经提前3年完成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则提出的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形成商品蔬菜基地20万亩,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产值12.5亿元。(二)蔬菜品种产品结

3、构优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蔬菜种类多样化发展。2000年初在主栽的16个蔬菜品种中,大白菜、青菜、茄子、甘蓝等4个品种面积占了一大半,其他商品性蔬菜比例很少。而据2007年的统计,在58.85万亩蔬菜面积中,叶菜类17.54万亩,其中吴兴、南浔、长兴均在3万亩以上。主要有青菜(7.74万亩)、大白菜(3.72万亩)、芹菜(2.15万亩)、菠菜、甘蓝和花椰菜等。瓜菜类有8.25万亩。长兴面积最大2.85万亩,其次为吴兴与南浔。主要为黄瓜(2.41万亩)、冬瓜(2.23万亩)、南瓜(2.21万亩)和葫芦(1.4万亩);茄果类8.13万亩,以长兴与安吉栽培为主。茄子3.6万亩,其中长兴就有2.28万

4、亩;番茄1.33万亩,主要分布在安吉及长兴。青辣椒3.2万亩,长兴就有1.39万亩。块根类8.39万亩,长兴有2.27万亩,安吉1.94万亩,吴兴2.25万亩。主要是马铃薯、萝卜、芋艿及胡萝卜等。马铃薯长兴、安吉较多,萝卜主要分布在吴兴与安吉。豆类蔬菜7.32万亩,另外还有鲜食蚕豆2.5万亩,鲜食豌豆1.56万亩。水生蔬菜3.92万亩,长兴、吴兴以莲藕居多,而德清主要为茭白。目前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36种之多,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日益丰富,蔬菜部结构日益优化。以优质高效和均衡供应为重点,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仅2007年就引进新品种130多个,

5、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长兴茄子、吴兴茭白、长兴精品西瓜、吴兴有机蔬菜、安吉高山蔬菜等名特优蔬菜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效益、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其中长兴“新塘一尺红”茄子是我市大棚设施蔬菜的主打产品,面积1.6万亩,产量6.88万吨,产值超1.65亿元,平均亩产值超万元,是我市高效设施农业中面积最大、效益最高、名气最大的蔬菜品种。(三)高效示园区的建设卓有成效长兴县从2007年启动亩产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蔬菜示点建设,到2009年共有蔬菜高效示点10个,其中较突出的是雉城镇金针菇、水口乡蘑菇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亩产值达到20000元以上;环太湖茄果类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亩产值达到10

6、000元以上;虹星桥镇精品西瓜生产基地的亩产值达到10000元以上;林城镇茭白生产基地的亩产值达到6500元以上。高效示点的建设巩固提高了蔬菜的优势地位,并由基地带动周边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四)无公害生产模式全面推广,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新建设施园艺生产基地,远离工业污染源,截至2007年末,建设了432个省级无公害基地,其中瓜菜基地40多个,面积13.73万亩,德清4.48万亩,长兴3.94万亩,吴兴4.04万亩。如新塘“一尺红”茄子、新希望“绿颖”南瓜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均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全市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69只,有机食品56只。(五)科技兴菜步伐加

7、快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始终坚持“科技兴菜”,2004年以来共引进蔬菜优良品种200多个,全市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7%。推广先进新技术、新设施20多项。如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稻-菜水旱轮作稳粮增效栽培技术、长季节栽培技术、微滴微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新引进了性诱剂、杀虫黄板、石灰氮等省先进的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并示推广了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微滴微灌、多功能膜、反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三棚四膜等新设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种菜带头人和科技示户,数百名“农技专家”、“土专家”活跃在蔬菜生产第一线,科技的推广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提升了我市蔬菜生

8、产水平、效益和品质,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六)蔬菜市场流通体系渐趋完善已建立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长兴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两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蔬菜交易量达42.5万吨,蔬菜交易额近7亿元,已成为城市蔬菜供应的主要集散地。基地集中生产的蔬菜产品主要供应蔬菜批发市场或通过中介组织或外地客商直接销往外地。形成以协会、合作社和多个贩销人员组成的蔬菜外销体系。市、县建立了蔬菜产业协会,发展乡村两级专业合作社共22家,对蔬菜的流通和加工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促进作用,例如成立于2001年的长兴县雉城镇城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新塘一尺红”,全社生产规模达1600多亩,年产茄子1万吨,总产值在2

9、000万元以上。又如吴兴区八里店镇午戴北村由茭白种植大户牵头成立了“小胖子茭白合作社”,同时注册了“小胖子”牌商标,村里的茭白全部统一销售,有力推动了该村茭白产业发展。目前市蔬菜年销售额5万元以上的蔬菜营销大户有1235户,其中长兴465户,安吉310户。长兴、吴兴、南浔的蔬菜以销往、为主,德清、安吉蔬菜以销往为主。2007年市农产品蔬菜(不包括西瓜等瓜类)供沪6.33万吨,金额3.86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分别占蔬菜总产量和总产值的9.0%和10.8%。其中吴兴区2.52亿元,长兴9600万元。销售形式多样,直销、直供、配送、连锁经营等营销方式迅速发展。实施了“强龙兴农策略”,农业龙

10、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814家,销售总收入达182.8亿,利税16.4亿元,比上年增加23.5%。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订单农业呈良好上升态势,大多企业实施订单农业,蔬菜订单数量17.26万吨,收购额5.67亿元,比2004年订单金额增加了75.5%。分别占蔬菜总产量和总产值的19.5%和45.4%。二、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市蔬菜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蔬菜基地布局不尽合理;上规模蔬菜基地不够,蔬菜生产的规模效应没有充分显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基地的生产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加工及流通业发展不充分等。(一)蔬菜产业区域发展

11、尚不平衡,基地分布不尽合理蔬菜总种植面积中,长兴县19.98万亩,吴兴区13.48万亩,南浔区9.73万亩,安吉县9.2万亩,德清县4.42万亩。所以在安吉、德清县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吴兴区、南浔区等市郊菜地,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造成土质下降、肥力减低、土壤污染,给蔬菜的质量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老的菜区不断被侵占。(二)配套设施不完善,设施化程度低,抗灾能力差由于开发建设,标准化基地和排灌设施遭到破坏,部分结构调整田块,缺乏硬件设施,尽管镇村两级做了大量工作,由于菜农分户经营,对基地缺乏统一的农田整治、集中规划,影响了基

12、地的生态环境。因缺乏投入,绝大部分地块只能种植露地蔬菜,质次价廉,靠天吃饭。全市大棚蔬菜面积3.55万亩,设施大棚9.6万个。但大多以季节性大棚与普通竹木结构大棚为主,钢管大棚只有6380亩,1.4万个左右。全市智能大棚只有4座,近60亩,设施面积同省其他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直接造成了蔬菜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比2007年增加0.35万亩,但由于受连续阴雨天气以及台风的影响,比上年减产1.41万吨,减1.6%。2008年早春的连续雨雪天气又造成春大棚蔬菜减产严重。(三)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在新品种引进、蔬菜高

13、效种植、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以及产后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但就现行体制来看,蔬菜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蔬菜生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缺乏,蔬菜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技人员力量不足,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还不高,推广服务体系不尽完善、科技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蔬菜生产的技术力量薄弱,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全市从事蔬菜技术工作的中级以上职称技术员13名,2007年比2006年甚至还少1人,在南浔区、吴兴区尚没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农技队伍中蔬菜技术辅导员仅有9名,而且大多是从大田或其他作物专业转型进行蔬菜专业科技工作的。难于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的技术指导。与技术要求高

14、、面广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要求很不相适应。(四)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技术亟待提高当前,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是影响我国蔬菜产品质量的首要因素。其次外观性状如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和在品质如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物质等营养成份含量,也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这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种植者本身的经济效益。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控制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大多具有速效、高效、成本低的特点,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农业成本的增加,将导致农业投入的下降,广大农民不可能超越农村经济水平而过多的关注环保、生态、健康等可持续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15、必要性和持续性。菜农间素质差异较大。由于基地点多面广、分户生产,技术培训不能完全到位,同时各农户间个体素质差异较大,也使得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程度上不尽相同,在生产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五)蔬菜的产后加工和市场拓展较为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南菜北运,西菜东调,蔬菜贮运对大中城市在蔬菜淡季期间的补充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由于长期以来蔬菜的贮运加工技术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从适合的专用品种到定向生产管理、采中手段方法、采后预处理措施、运输工具、贮藏加工技术及设备诸方面均显不足,致使产品保质期短,在运输、贮藏过程中损伤和变质现象较重;据估算,其损耗一般在30%左右,极限制了市场的开拓和

16、占领。但目前除了有少数龙头企业开展冷藏、保鲜外,大多数基地尚缺乏冷藏、保鲜、加工等手段,影响了蔬菜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年蔬菜加工量仅占蔬菜总产量的7-9%左右,蔬菜产品现代化链条尚未形成。三、市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发展前景(一)发展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1、区位优势地处北部,为、浙、皖三省交界的接合部,在杭、沪、宁城市发展带的中心地带,距75公里、160公里、220公里,为都市圈中的一个天然“氧吧”和“后花园”。区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好。到2007年底,城市化水平达到52.4%,中心城市建成区74.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7.8万,其中农村人口178.19万人,非农业人口79.61万人。国道纵横,高速公路、河航道和即将兴建的城际轻轨,筑就了完备的交通网络,区域、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南北走向的104国道、杭宁高速、申浙皖、乍嘉湖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和东西走向的318国道、被誉为“小莱茵河”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