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沪粤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969718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沪粤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沪粤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沪粤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沪粤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沪粤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沪粤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2)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3)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认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及特点。(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来强化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实验结果的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培养敢于提出见解,放弃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的精神。教学重点

2、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描述。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演示课本图354让学生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的?提问: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语二师:物体经过放大镜成的像总是正立、放大的吗?导语三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同学们想知道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生:(1)物体经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像?(2)像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3)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4)凸透镜成像有什么具体的应用?教师在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并说明其他的问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资料

3、,自己先行去研究。(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深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猜一猜】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像时,有哪些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议一议】如何验证猜测的正确呢?【点拨】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果能,应该注意哪些?生:能。在器材安装时,应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分组实验】把物体放在U2f;fU2 f;U2f;Uf;Uf时,观察它们所成像的规律。将观察到的现象填人表格中。【交流讨论】(1)物距和像距变化规律是什么?(2)像和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什么?(3)凸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4)凸透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你是如何确定的。【演示】师:再用计算机

4、模拟演示整个成像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小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当U2 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fv2 f。(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V=2f。(3)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v2f。(4)当Uf时不成像。(5)当U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像与物体同侧。【想一想】物距、像距、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点拨】师:再一次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成像特点。【小结】(1)对于实像,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也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也变小;(2)对于虚像,物距减小时,像距也减小,像的大小也变小。2放大镜【想一想】放大镜的原理

5、是什么?【点拨】师:把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议一议】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镜的倍数有影响吗?为什么?【做一做】用两个大小相同,厚度不同的凸透镜去观察小字。【点拨】师:有影响,因为大小相同的两个凸透镜,其厚度越厚,焦距越短,放大的倍数越大。【小结】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大小相同的凸透镜,厚度越厚,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类型之一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在光

6、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种即可)。【解析】这是一道实验题,这种找不到像的情况时有发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能否成像;(2)成像,但不在光屏上;(3)成虚像,光屏接收不到。【答案】(1)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2)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3)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4)像距太大。变式题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6l所示是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图,将物体分别放在B、C、D点,前后移动光屏,观察到在_点,光屏上出现放大、倒立的像;在_点,光屏上不会出现像。【解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体放在BF之间的C点时

7、,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的D点时,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答案】C类型之二凸透镜成像现律的应用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适当移动透镜、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若用一个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在光屏上()A不能成像B能成像,但像是原来的一半C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像比原来暗D能成像,像完整但只有原来一半大小【解析】根据透镜的特点,遮住的部分只要不超过透镜的光心就能成完整的像,但由于光线不足,成像比原来变暗。【答案】C变式题做实验时,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刚好有一只昆虫落在了凸透镜上

8、,光屏上将()A出现昆虫放大的像B出现昆虫等大的像C不出现昆虫的像,但屏幕上有一黑点D不出现昆虫的像,烛焰的像比原来的暗【解析】由于昆虫距透镜的距离Uf只能成虚像,且与昆虫在透镜的同侧,不会呈现在光屏上,但由于昆虫挡住了一部分光线,所以烛焰的像比原来暗。【答案】D类型之三 (放大镜)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一个人在观赏圆形鱼缸中的金鱼时,他从鱼缸的侧面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比实际的鱼_,理由是_。【解析】圆形鱼缸相当于凸透镜,鱼的位置在此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成放大的虚像。【答案】大。鱼缸相当于凸透镜,可以对鱼进行放大。变式题用一张透明塑料纸放在报纸上,在塑料纸上滴一滴小水珠,透过小水珠,就能看到报纸

9、上的字被_了。【解析】小水滴在透明塑料纸上相当于是一个凸透镜,在距报纸较近时,起到放大镜作用,使报纸上被看到的字变大了。【答案】放大(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予以点评)【点拨】成像规律: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U 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同侧。【拓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照相机利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幻灯机、投影仪利用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放大镜利用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思考】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人镜

10、头,假使被照人不动,应将()A照相机向后移并缩短暗箱B照相机向前移并缩短暗箱C照相机向后移并拉长暗箱D照相机向前移并拉长暗箱【解析】本题是把原来的像变小,因此应该增大物距,减小像距,从而像变小。所以要将照相机向后移动来增大物距,缩短暗箱来减小像距。【答案】A(五)资料链接蝴蝶杯中国传统的蒲剧、秦腔、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都有一出流传很广的剧目蝴蝶杯,它描写一段明代发生的爱情故事。剧中男、女双方定情之物是男家的一件传家之宝蝴蝶杯。传说中的这种蝴蝶杯非常奇特,只要斟酒入杯,就可以看到林中有一只蝴蝶翩翩起舞;将酒倒去,蝴蝶也不见了。根据山西省侯马市仿制成功的传统的“蝴蝶杯”,它的原理大致如下:杯的

11、外形如图(a)。在杯脚里将一个彩蝶装在一个细弹簧(游丝)上,只要杯受微小扰动,彩蝶就会振动。在杯底中央嵌装一颗珠子图(b)中的B,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杯中无酒时,彩蝶的位置在西透镜的焦点以外,它通过凸透镜造成的实像与人眼在同一侧,人眼一般看不清楚。往杯中斟上酒以后,从图(c)可以看出,酒的截面中间薄、旁边厚,因此酒成了一个凹透镜。凸透镜与凹透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凸透镜。因为凹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所以复合凸透镜的焦距变长,这样,彩蝶便落在复合凸透镜的焦点之内,彩蝶通过复合凸透镜造成放大的虚像,如图(d),所以人眼能清楚地看到放大了的蝴蝶。因为杯拿在手里的时候,总受到扰动,因此看到的蝴蝶就翩翩起舞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