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3969557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3 穷人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穷人一文的创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剥削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败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学

2、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把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作为重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教师最好提前进行朗读备课,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味,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教学目标】: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抱怨、倾听、忧虑、自作自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分析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桑娜的善良。

3、【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言行、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汹、涌、澎、湃”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渔夫、轰鸣、抱怨、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从文中找出表现穷人“穷”的句子,体会桑娜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风声、雷声、波涛轰鸣声、嘶哑的钟声,学生静静地感受。导语: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沉浸在对课件创设的情境的种种猜测中。)听

4、到这些声音,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就在这样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几个穷人间发生着一个动人的故事。2.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生活穷苦的人。)3.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穷人是托尔斯泰晚年所著,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自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2)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

5、发生了什么事情?2.教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生字过关:读、写。汹涌 澎湃 溅 熄 困 唉 淋 嘿 糟 霉 嘛 喃 皱 勺词语过关:读、记、写。渔夫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风暴 抱怨 倾听探望 照顾 敲门 阴冷 宁静 脸蛋 自作自受清新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倒霉 忧虑根据词意,选词填空。(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魁梧)(2)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忐忑不安)(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汹涌澎湃)(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自作自受)(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黧黑)3.指名说一说本文的人物、事件。几个穷人:桑娜、五个孩子、渔夫、西蒙、两个孩子。主要

6、人物:桑娜、渔夫。情节概括:桑娜和渔夫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不顾家庭困难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语段。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3)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

7、个孩子。三、再读课文,学文悟“穷”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穷人,可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没有一个“穷”字,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穷人”的“穷”给写出来的呢?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穷”呢?请细读全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2.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课件出示归纳要点),完成填空练习。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

8、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3.教师小结。小结:他们屋内的装饰,他们的吃穿,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碌于生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也简单地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划分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桑娜和渔夫的“穷”也有了一定的

9、了解。这个“穷”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但物质上的匮乏绝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的,大家要记住这一点。同学们,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艰辛啊!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贫穷虽然暂时无法改变,但他们除了穷,却还有世间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善良、勤劳、充满爱心,拥有了这些,我们还能说他们是一无所有的穷人吗?下节课,我们就去文中细细体会桑娜和渔夫那“富有”的一面。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沙俄

10、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时重点】1.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2.深刻理解穷人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他们每天只能填饱肚子,吃的是,菜只有。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身体,冒着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地干活,才能维持的。)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

11、: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贫穷,而且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她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走进桑娜的家,感受她的勤劳。(1)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屋内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思考:屋里屋外分别给你怎样的感觉?(2)学生汇报交流。(3)教师出示描写屋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词语,学生交流感受。屋外: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又黑又冷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屋内:温暖舒适 炉火未熄 干干净净 闪闪发亮预设:生1:我感觉屋外非常可怕,汹涌的海浪仿佛要把一切撕裂似的。生2:但桑娜的

12、家里却非常温馨,又干净又暖和。生3:桑娜家的地“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可见桑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个勤劳的人。生4:我觉得屋外的环境很恶劣,却更加突出了桑娜家的温馨。就比如我在下雪或刮大风的冬天里却觉得家里特别温暖一样。生5:渔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下还出去打鱼,可见他们家真的很穷。这里的环境描写也突出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小结: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中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温暖而舒适,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描写衬托出了桑娜家的温暖。但是大家还要注意到小说的创作背景,老师还觉得这里的描写有象征意义。在黑暗统治下

13、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一座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一叶小舟,孤苦无依。正因为这样,桑娜家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2.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美好品质。(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第2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

14、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第3、4自然段,可归为一处)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第9、11自然段,可归为一处)预设: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提示有心理活动的词,如“沉思”“想”“忐忑不安地想”。(2)学生分组交流找出的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第一处心理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桑娜一家的贫穷。但面对贫穷,桑娜是什么心态?(面对贫穷,桑娜还在感谢上帝

15、,因为孩子们都健康,所以她很感恩,而非抱怨。可见她是一个乐观、知足的人。)从第二处心理描写中,我们除了能感受到西蒙一家的贫穷,还能感受到什么?(桑娜对邻居的关怀、同情,正是这份关怀驱使她在深夜去西蒙家看一看。)“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从中可见桑娜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心神不安,可根据字形来理解词义。忐忑,心上各有一个上下,表示心里不平静,七上八下的。可见桑娜此时的心情很复杂。)(3)通过比照心理描写的特别之处,聚焦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简单交流了这几处心理描写,大家觉得写得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处呢?对,就是第9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这一处心理描写到底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它能够一下子吸引我们的眼球呢?请大家再把这一处心理描写读一读,再说一说。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一处心理描写的标点符号很特别,有问号、感叹号和许多省略号;学生可能会读出这段文字中的矛盾、担心的复杂情感。思考: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试着用表现心情的词写写旁注。(学生默读、写旁注、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