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3969469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 柏 林教案【教材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

2、沉的主旨。【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

3、读后的感觉来谈。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二战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

4、妇人、两个小姑娘。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

5、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A.反常的情境。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

6、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B.反常的人物。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7、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交流: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8、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

9、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

10、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

11、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

12、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创设情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种种苦难。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找准

13、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2.想象畅谈。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采用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

14、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3.品味主旨。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

15、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三、不足之处这篇文章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话题,创设情境: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接着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最后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类文阅读-14 在柏林战地钟声(节选)海明威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