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967106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本质理论有何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重点难点:(1)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根本问题,完整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及其重大意义。(2)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特点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案例研讨背景材料:材料1 2009年11月9日,多国政要集聚德国参加柏林围倒塌20周年纪念的纪念活动,并以推倒模具围墙来重现20年前的一幕。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则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2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有什么新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组调查数据。在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的此刻,美国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针对美欧13国1万5千人所做的广泛民调,数据显示:有6个国家的多数人民对自由民主的热情降低,有

3、8个国家则对自由经济失去了以前的狂热。在东德人里,虽有六成三的人认为过去20年里生活有改善,但也有相当可观的比例认为生活甚至比以前更差。在斯洛伐克,有高达九成七的人认为只有政客商人得利;认为普通百姓得利的竟低到只有二成一。至于俄国,居然有高达五成八的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件不幸的事。材料2 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进行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制度有所不满,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效果积极正常且无须改革。思考:1、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上述两个民调数据透露出什么信息? 2、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你怎样看待当今

4、时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3、以中国为例,你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点题入题:柏林墙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它的倒塌,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然后,二十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炫目光环已黯然淡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却创造出璀璨明珠。其中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继任者坚持了这一正确理论。讲授新课:案例导入:(1)首先播放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引导学生感悟歌曲意境的同时,提出问题:歌曲展现了怎样的理念?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我和你这

5、首歌,体现了奥运超越民族、种族、文化,平等、参与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外交和文化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问题:中国在申办奥运、举办奥运的过程中,是否一帆风顺?遇到了哪些阻碍?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奥运问题被政治化,深刻地说明了在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从未停止过。(2)导入新课:做为当代大学生,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自觉抵制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侵蚀和冲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6、和接班人。那么,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历了怎样一个认识过程,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什么价值?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材料1】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1996年,华西村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7、。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建村40多年来,华西人民在全国著名劳模吴仁宝的带领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到了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成为“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今天的华西村,创造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美丽,“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幸福,“五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兴旺的发展奇迹。自2001年6月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并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

8、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包括外来员工,总共有5万多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华西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来源:中国新闻网)我们看到,今天的华西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加大型商贸集团、年利润上亿的村子,吴仁宝书记可以谈堂堂正正地发展旅游、搞村办企业;那么在改革开放前,村书记吴仁宝在发展华西村唯一的村办企业村小五金加工厂的时候,却要偷偷摸摸地办,一旦被发现,可能会被扣上“走资派”的“罪名”。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可以说,当时吴仁宝面临的“走资派”的“罪名”,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以前,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深入,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

9、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误区,以至于有了像“薅社会主义羊毛”“割资本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错误认识。可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在理解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论,归根到底都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总结多年

10、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的历史教训,经过思考,科学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第一阶段: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阶段:从反面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第三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1980

11、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先是提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进而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使用这种方法,邓小平后来又陆续阐述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

12、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他有别于他人阐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第三阶段,邓小平逐渐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后来他又提到:“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这表明邓小平不断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性的表述。最后,邓小平在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

13、循的根本原则之后,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

14、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那么,到底怎么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呢?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呢?【材料1】 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新中国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一穷二

15、白的历史面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体现。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新中国5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

16、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动荡的局面中,不但岿然屹立,避免了苏东剧变的悲剧,而且顶住了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因此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也说明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些人可能要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