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3959921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学 生 指导教师 副教授年 级 2009级本科专 业 应用心理系 别 教育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3年5月 目 录标题1中文摘要 11 引言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3 研究结果3.1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总体状况 3.2不同性别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3.3不同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3.4不同年级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3.5不同志愿选择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3.6不同成绩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4 分析与讨论 4.

2、1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总体状况 4.2不同性别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4.3不同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4.4不同年级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4.5不同志愿选择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 4.6不同成绩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状况5 结论6 建议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外文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唐山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西南大学秦攀博自编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正式问卷和华中科技大学唐巍华自编的大学生学习投入度问卷对被试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投入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影响大学生

3、的学习投入度。关键词 专业认同感 学习投入度 大学生1 引言 学习投入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NSSE(National Survey for Student Engagement)调查中student engagement的中文翻译,目前国内有学者将之翻译为学生参与(度),也有研究者将其翻译为大学生在校经验调查或者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学习投入度能较好的体现出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关注,因此采用学习投入度这一翻译。根据库恩的定义,学习投入度一词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指学生在校园中的学术活动与非学术活动的投入程度,第二个层面指学校吸引学生投入各项学术活动和非学术活动的力度和能力。库恩的“学习投

4、入度”(student engagement)是在阿斯丁和佩服的研究基础上往前推进,进而提出“学习投入度”这一概念的。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假设:学生花在某一门课的时间越多,就学得越多;学生在写作、分析和解决问题上练习的越多,反馈越多,就越熟练,掌握的就越好;学生的投入程度越高,在技能和性情发展也就越大。判断一所大学的质量高低就看其学生的学习投入高低、看其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所做的努力,看学校提供的学术环境、资源是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他认为,学习投入度是测量一个学生投入到有效教学实践中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以及学校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力度的概念。 Britt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军

5、人坚韧性中的承诺水平与其工作投入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Sheared等人在对大学生的坚韧性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承诺程度对大学生良好学业成绩的取得有重要影响。 我国对学习投入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需加强。现有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介绍美国的NSSE调查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基础,以及NSSE调查问卷的翻译工作。个别研究者借鉴美国的NSSE调查问卷,进行大学校际情况比较,进而根据差异提出对策。大学对学生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对有教育意义活动的学习投入程度。大学对学生的影响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体参与、投入程度决定的。大相关。在学习投入各维度中,得分的高低依

6、次为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与情绪投入,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主要是体现在行为投入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习价值观、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之间都存在中等的正相关,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投入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根据前人研究及实际,将学习投入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我国研究型大学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状况;二是从个人背景变量来考察影响学习投入生的学习投入指标作为考察大学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具有合理性。这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 国外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的研究中,和职业认同混在一起

7、,国外文献中的专业认同多是指对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在对象上主要是对心理咨询师、律师、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其含义等同于职业认同。例如,Welmond认为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在兴趣和意识形态间可能的矛盾能够被有效建构,敢于追求学术真理和承担责任,能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成功和成就。Sullivan(2002)认为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主观上重大而有效的改变的一种思想工具,包括教师的发展前景、以教师作为职业的动机、价值观、态度等。张志毓(1997)认为教师专业认同是对教育专业目标及本质的正向评价和接受程度。国外学者Henning(2001) 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它具

8、有与之紧密相关的结构和发展进程,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国外学者Mary(l997),影响法学博士专认同的因素有:律师职业的独特性,职业发展问题,不喜欢做学术研究,获得同伴群体或团队支持的程度,对管理体系的不满,对该专业地位的不满,学习和工作环境对身心的影响。Henning(2001)影响专业认同的四个因素是个体自身特点、该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劳动报酬、职业定位。Nehami (2004)对阿拉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的研究发现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四个因是:个人需要和专业需要的矛盾,对专业能力的怀疑,满足个人空间和专业责任的矛盾,对社会工作中厌恶的事情所产生的困难。Valerie (20

9、03)探讨了青年人为了构建专业认同而担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经历,在认同的构建中,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职业经验是两个决定的维度。Chia(2005)研究从对一群刚毕业的新管理顾问人员发现所学专业对他们在组织的专业认同和职业适应都有重要作用。Tracy(2006)进行一项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追踪研究,发现年级、性别和学习成绩对专业认同的影响,高能力、课外经历和学习成绩好的朋友他们的正在形成的专业认同有促进作用。 国内研究者安芹(2006),描述专业认同是指认同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认为自身有能力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感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

10、身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及职业规范,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这些层面的和谐统一称之为专业认同。王顶明(2007)认为,专业认同(specialty identity)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它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该专业杰出者的人一样的反应。杨晶(2007)认为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认同是指:高师学生从心里喜欢教师这个专业,愿意把教师专业当成职业,并对教师专业有一个积极的情感和正面的评价。有学者认为,专业认同感也就是专业学习中的“我是谁”。国内的研究有

11、:胡志海(2006)对旅游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调查发现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属于某些人格类型及维度者更认同所学的旅游专业。王顶明 (2007)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与教学评价之间关联度较好,专业研究条件、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教学管理构成的教学评价影响着专业认同度。杨晶(2007)发现家庭不同所在区域、经济状况、家庭子女状况、性格类型对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认同的个别维度有影响,但不存在明显差别。安芹(2006)研究发现影响咨询师专业认同的因素有:咨询理论、专业训练与资质、定期接受督导、归属于协会组织、与同行联系、得到外界认可。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在和外在方面,如专业本身的因素、个人自身的一些状况、学习成绩、人格因素等。 王顶明(2007)对于专业认同的操作性定义比较适合所要研究的内容构想,他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内心产生的接受和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将该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程度。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 表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维度 分类 人数 比例 性别 男 120 47.2% 女 134 52.8专业 文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