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953476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第9课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b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2. 能力目标:a提高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b. 运用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问题探究。 二、教学重点1.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三、教学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明确课题、点明考纲1、明确考纲要求。2、明确本课知识间的关系。学生知道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明确复习目标后,

2、为学习定下方向。环节二:复习探究投影: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的背景(探究完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政治上,_崩溃,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二、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探究完成)儒家a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b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_”的民本思想。c荀子: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_”的重要思想。道家a老子,

3、认为“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消极悲观,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b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_”的思想。法家:韩非,主张加强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墨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投影:考点突破:一、图解孔子的思想主张二、关于“民本”思想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

4、义。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八、诸子百家思想体现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

5、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

6、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 “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九、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倡导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其自然,对于增强环境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

7、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武器。十、运用多元史观看待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1从社会史观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灵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使之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民生存的权利,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2从文明史观理解韩非的法家思想: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

8、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1)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 束 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地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此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地理因素。(2)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看,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消极影响是,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3从唯物史观理解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命题:荀 子 的 “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指出了人在自然界 面前 不是消极无为的,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

9、力和重要意义。荀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命题,其重要前提是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及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投影:史料研读:材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探究提问)材料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哪些情况?教师归纳:史料一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

10、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教师归纳:(1)史料一信息“仁者爱人”“可谓仁矣”“为仁矣”,说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史料二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教师归纳:(2)史料二信息“明君制民之产”“驱而之善”说明孟子具有民本思想,主张施行仁政。史料三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教师归纳:(3)史料三信息“府库已实,而百姓贫”“灭亡可立而待也”说明荀子认识到忽

11、视民生的严重后果,体现了其民本思想。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做笔记。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做笔记。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做笔记。学生看投影,思考。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体会。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做笔记。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做笔记。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做笔记。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做笔记。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研习史料、论从史出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研习史料、论从史出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研习

12、史料、论从史出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研习史料、论从史出习惯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环节三:课堂小结1、要求学生自己对本课进行小结。2、投影:引领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整合知识,进一步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认识。五、本课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史学资源补充1. 诸子百家之纵横家纵指合纵,横指连横。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著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