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953475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3)北师大版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本课属于思想领域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学生在小学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

2、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相当的认识。一、 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过程与方法: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二、 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 要以人为本,和学生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

3、,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三、 学或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让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二)教学或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作个思维拓展,谁能解释一下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那

4、么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孔子及诸子百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2、学习新课: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第一,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

5、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第二,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第三,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白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

6、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一)孔子孔子是本课重点知识,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仁”“礼”学说及教育方面的贡献。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孔子讲学”, 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一起归纳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

7、响。(二)百家争鸣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3、课堂小结: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4、课堂练习:结合本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5、板书设计: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促进生产力发展 引发 出现 孔子思想活跃 思想文化发展社会变革 诸子百家

8、六、评价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师生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彼此的心声,参考彼此的意见,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七、教学自我反思在导入新课的策划上,我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请学生们作思维拓展,解释老师的“

9、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过设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自然的导入本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题。在本课重点内容“孔子”一目中,我的课件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孔子图片,包括挂图、民国邮票、现代孔子邮票以及今年9月23日孔子诞辰2557年的孔子标准像揭幕仪式等详细的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孔子。通过5分钟的影音欣赏,声情并茂地创设了逼真的历史情境,其间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苛政猛于虎”、“杏坛讲学”等影音资料。在上课前,我精心编写了二个课堂短剧的表演剧本,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孔子讲学”,并归纳出“仁”、“礼”的思想内涵,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起来。又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

10、表演,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很好的畅谈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影响,比如“温故知新”。以讲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经,并总结出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在“百家争鸣”一目中,首先以诸子猜谜的形式,引入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学生很兴奋,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最后由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把“结合本学校实际,用儒、道、法三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道学以致用题作为结尾,学生们发言踊跃,有兴趣,效果好,既启发了学生,又拓展了思维,给学生以无

11、限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显著。附:课堂短剧 孔子讲学 学生甲 饰孔子 众学生 饰弟子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孔先生早!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弟子: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息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此乃仁也。另一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孔子:(捋胡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众弟子:弟子明白了。因材施教学生甲 饰孔子 学生乙 饰子路 学生丙 饰曾参孔子:(在书书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简也掉在地上)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孔子:

13、(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14、教研员点评】本课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解学情后,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虚拟辩论等形式充分体会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历史及其内存原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识深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历史观、方法论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所属学科:历史适于的年级:初一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

15、用和编钟的构成。难点是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本课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方面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比较重要地位。二、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正处在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烈,兴趣也比较浓厚。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关万里长城的内容,通过新闻等对长江三峡已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对乐理知识有了一点认识,尤其喜欢流行音乐。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让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