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951083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162017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 “尊尊”主要反映了 A 、浓厚的宗族色彩 B 、强烈的等级意识 C 、浓重的神权色彩 D 、发达的礼乐制度 2、 “秦廷有集议之制, 君臣集议, 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3、“汉之太守,去古诸侯也无几,辟除赏罚兵刑赋役皆得以专制,而县令

2、听命其卧,故宣帝诏 曰: 与我共天下者,其一千石乎! ”材料反映了 A 、汉代初期实行君国并行制 B 、汉代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C 、汉代县令对太守惟命是从 D 、汉代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4 、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 A 、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 、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 、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 、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5、“(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 、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 、

3、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6 、雅典全盛时期,有人说: “虽然我们的祖国对所有人都一样,但在其中一些人像僭主一样生活,而有些人则像外邦人一样活着。”像僭主一样生活的人”是指 A 、妇女和奴隶 B 、成年男性公民 C 、一切自由民 D 、未成年公民 7 、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说: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开启注重证据的先例 B 维护贵族利益 C 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 D 礼法并用原则 8 、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其“完美”体现在 A 、确立责任内阁制 B 、以妥协方式确立民

4、主制 C 、实行了议会主权 D 、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9、“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 、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C、1875 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10 、美国 1787 年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和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总统兼任军队最高统帅,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这反映了美国 A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B 、用法律规范总统的权力 C 、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D 、国会权力居于弱势地位 10、1840 年

5、12 月,琦善照会英方: “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 本系历久成规, 今既据请存体面, 虽系体制攸关, 然称谕者, 不见增荣; 称禀者, 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A 、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 、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11、“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 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 、承担起反封建

6、反侵略任务 C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3 、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 过之奚啻十倍。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 B 、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 C 、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 、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 14 、莫理循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 18971912 )曾写道: “迄今为止,所有亦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材料描述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7、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 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A 、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 、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 、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16、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 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 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 、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

8、双重性 B 、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 、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 、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17、如图,“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 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模式之一, 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该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 B 、该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化看成被动过程 C 、该模式忽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 D 、该模式认为中国可自发突破传统藩篱发展到近代社会 18、马克思曾指出, 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他主要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是A 、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 、资本

9、主义的发展尚不充分C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D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19、“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 平均每 300 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 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象 A 、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 、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 、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 、党内要根除“左”倾错误 20、1937 年9 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 “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 愿在国民革命抗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 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 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 而一致努力。”材料说明 A 、各党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

10、成C 、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 D 、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 21、1953 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人, 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人; 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这反映了A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 B 、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 、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2、1978 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 12 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 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同时加入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

11、、大字报”的权利。这表明 A 、公民民主权利得到制度保障 B 、依法治国理论得到国家认同 C 、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逐步建立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3、1983 年,邓小平说: “要实行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 可以正式宣布, 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 后患无穷。”这表明他 A 、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倡导两党间进行对等谈判 D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4 、丘吉尔于 1948 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

12、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A 推动战后欧洲联合 B对抗美苏争霸格局 C 维护旧的殖民体系 D 挽救英国国际地位 25 、有观点认为, “ 21 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 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 、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C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从很

13、早的时期起, 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公元前六世纪,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的血缘亲族组织。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材料二 从秦朝建立到五代十国,宗族在封建国家的建立中不断被分解、变异。秦朝仍实选行“家天下”的政治统治, 血缘亲疏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汉文景期间, 地方宗族开始利用宗族关系建立自治共同体, 并逐渐发展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强大集团。汉武帝

14、时,“徙强宗大族, 不得族居”。东汉时, 宗族以士族门阀形式持续到了魏晋。隋唐宗法受到毁灭性打击, 但因其顽强生命力, 并未完全排除于国家政治生活。由宋到清, 宗法逐渐内化为主体政治结构的潜在因素, 一改以往的贵族存在模式, 将自身形态深入到民间基层,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群体,既维护了宗族的长治久安,也稳定了国家政治体制。摘编自王露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1) 材料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血缘亲族组织削弱的原因。( 4 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 4 分)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

15、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影响。( 4 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19 世纪初, 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 或实行个人赡徇制, 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张服务, 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 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英国出版了大量著作和刊物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 1870 年以前,这类文献至少有 120 种以上。据梁宁森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材料二 1855年和 1870 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 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 185 5 年的枢密院令规定, 任命三人文官委员会, 负责“测验被推荐到王国政府文官低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资格条件”,“审查候选人年龄、身体、品德是否合理, 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颁布发合格证书, 分配到用人部门。” 1870 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委员会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须具备的合格条件。” 1876 年,将第二级别的文官细分为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按普通商业教育科目征募;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